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天,在日內瓦,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就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有關稀土的出口管理措施進行最后的磋商。此前,中國一直被指責限制出口配額并操控價格,這場談判趨勢如何?如果在這場WTO之爭中敗北,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繼3月13日,美、日、歐在WTO上向中國提起稀土訴訟之后,終于走到了第二階段——“磋商”。
中國稀土協會副秘書長陳占衡:實際上2009年的時候,日本已經把這個問題看出來了,因為他看到了中國在控制稀土生產總量,日本的高科技產業是離不開稀土的。
中國的稀土儲量只世界占30%多,但卻供應著全球95%的需求,中國對稀土市場的“一顰一笑”都讓世界矚目。美、日、歐攻擊中國的,就是中國對稀土出口配額在2009年之后不斷縮小。不過,陳占衡介紹,中國1999年時推出“出口配額”這個政策有著特殊原因。
陳占衡:1995年以后整個產業迅速擴張,因為咱們那個時候搞出口退稅政策,誰都可以出口,只要有進出口權的公司都可以出口,這樣就比較亂,所以很多民營機構、民營公司它的成本比較低,而國有的公司在價格上跟這些民營公司競爭力就下降,后來就推出了出口配額來控制出口秩序。
事實上,大多數年份,中國的出口配額是一直大于出口總量,例如2006年左右,我國的出口配額是6萬多噸稀土氧化物實物量,但一共只出口了5萬多噸。換句話說,中國的“出口配額”限制的不是“量”,而是出口企業的種類。
陳占衡:商務部認定哪些企業有出口資質就可以讓它來出口,特別小的企業,低成本的民營小企業它就不會拿到配額。
另一方面,WTO規定國家不能操控價格,但如果說配額與價格有必然聯系,中國的稀土價格不會在實施“配額政策”后,在2003年又賣出了“白菜價格”,平均每公斤稀土氧化物5.5美元,而在價格最高的2011年,價格為平均每公斤162美元。按照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的介紹,我國政府采取的配額和關稅措施,是符合WTO規則的,是為保護環境而進行的包括開采、生產、環保等環節在內綜合措施的一部分。
朱宏任:沒有規則和管理的無序開發稀土造成環境的極大破壞。稀土礦多為多種金屬的共伴生礦,生產1噸稀土氧化物要消耗7噸左右的強酸,開采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氨氮、重金屬等污染物,冶煉分離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毒的氣體、廢水、放射性廢渣等污染物。
當記者站在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牦牛坪2.94平方公里的稀土礦區上,目之所及盡是翻出的地皮,還有洗選稀土后剩下的黃白色的污水池,遠遠望去,就像一座黃色的大山患了斑禿一樣,與旁邊山上的綠色顯得那么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