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劍拔弩張的蘇丹和南蘇丹形勢眼下出現了些許緩和的勢頭。盡管兩國說法不一,一說武力打跑,一說主動撤離,但作為沖突爆發點和爭奪目標的哈季利季油田,現在已基本沒有了南蘇丹軍隊。但這并不意味著蘇丹和南蘇丹之間的矛盾就此煙消云散,事實上兩國在許多方面的利益糾紛依然復雜而尖銳,化解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
蘇丹和南蘇丹原本是一個國家,南方和北方由于在民族、宗教、人種、文化、政治和社會習俗等諸多方面差異較大,矛盾不斷激化,加之外部勢力居中挑撥和故意使壞,蘇丹南北之間爆發了兩次綿延數十年的戰爭,造成200多萬人喪生,400多萬人流離失所。后來經過全民公決,南北蘇丹終于“和平分手”,南蘇丹獨立出來,并于去年7月正式成為一個國家。
然而,南蘇丹獨立建國后,與蘇丹在石油分配、邊界劃分、領土歸屬、公民地位、債務分擔等方面仍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此次沖突的焦點,就是雙方圍繞哈季利季石油資源的利益切割上各持一詞,互不相讓。石油紅利對蘇丹和南蘇丹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都至關重要,前者國庫收入的一半,后者財政進項的98%,都要依賴石油。此外,蘇丹認為,南蘇丹的獨立獲取了蘇丹3/4的石油資源,使得蘇丹失去大約7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而南蘇丹堅稱,油田主要在自己境內,蘇丹收取越來越高的“過境費”不合理。在巨大的利益訴求落差下,雙方終于訴諸干戈,陳兵邊境,展開激烈對攻。
國際社會普遍要求蘇丹和南蘇丹停止軍事沖突,通過談判化解爭端。實際上,對這兩個同飲一河水的國家來說,分離后雙方的依存度更大了,雙方在許多方面都是利益攸關甚至是休戚與共的。譬如石油,南蘇丹油田富集,但沒有港口外運,蘇丹則有著先進的運輸、冶煉和出口設施,兩國本是互補互利的關系,如果處置得當,完全可以實現雙贏,而不是兵戎相見。戰事一起,雙方都遭到沉重打擊,經濟兩敗俱傷,是得不償失的事。同時,中東媒體認為,沖突不但有悖當事方的切身利益,而且也給周邊國家的經濟穩定和社會發展造成沖擊和影響,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東地區石油供求關系,繼而對地區經濟產生負面效應。
事實上,巨額的石油利益已經將南北蘇丹緊緊捆綁在了一起,利益紐帶下的關系理應為戰爭的再度爆發筑起一道預警屏障和防范系統,而不是相反。和則兩利,戰則俱傷。對此,雙方應該有更加清晰和明智的認識。好在,雖然雙方領導人仍高調對峙,沖突的隱患猶存,但畢竟哈季利季的戰火硝煙正在減少和飄散,這讓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毋庸置疑,蘇丹和南蘇丹曾有過不淺的歷史過節和傳統恩怨,現在又面臨著現實利益的瓜葛和糾結,如何平衡這些利益,找到雙方都能接受和滿意的妥協點和利益交匯處,對兩國領導人不啻都是一個考驗。根據日程安排,南蘇丹總統基爾擬于23日至28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中方將利用這次訪問繼續發揮在南北蘇丹問題上的建設性作用。恰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近日表示的,中方為緩解兩蘇矛盾做了大量工作,將與國際社會一道,繼續勸和促談。(黃培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