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以“私人身份”低調訪印,參觀了印度拉賈斯坦邦阿杰梅爾市的一座蘇菲派清真寺,期間與印度總理辛格共進午餐,就深化雙邊關系進行“富有成效的”探討。扎爾達里此訪是巴基斯坦總統時隔7年后首次訪印,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印度外交部的新聞稿中,辛格總理和扎爾達里總統都強調要務實解決分歧、穩步改善關系。窺一斑而知全豹,扎爾達里此訪的意義絕不僅限于良好意愿的表達,而是反映了兩國安全觀的變化和戰略思維的調整,這恰恰是推動印巴關系發展的持久動力。
印巴關系走過跌宕歲月,目前正在逐步回暖。獨立建國后,印巴長期對峙、互為世仇,冷戰期間曾爆發3次戰爭,印度還在第3次印巴戰爭時“肢解”巴基斯坦。冷戰的結束并未帶來雙邊關系的改善,兩國于1998年先后進行核試驗,將南亞次大陸帶入“有核世界”。進入21世紀后,印度頻繁遭受重大恐怖襲擊,每次都條件反射式地將矛頭指向巴基斯坦,兩國多次處于戰爭邊緣。2008年的孟買恐怖襲擊被稱為“印度版的9·11”,也讓兩國關系跌入冰谷。
2011年2月,兩國外交秘書在不丹首都廷布舉行會談,標志著雙邊和平進程的重啟。同年3月30日,巴基斯坦總理吉拉尼應邀赴印,與印度總理辛格共同觀看板球賽,“板球外交”有效拉動了雙邊關系的發展。此后,印巴各層面的互動增強,印巴關系逐步回暖,此次扎爾達里的訪問則將雙邊關系推至階段性高潮。如果說吉拉尼的“板球外交”是“破冰之旅”,扎爾達里的此次“宗教之行”則是“融冰之旅”,印巴和平進程迎來久違的曙光。
印巴關系改善反映了彼此戰略安全觀的變化。國家戰略思維決定外交政策,對威脅的認知則決定了外交政策的性質,無論是沖突、競爭還是合作。深層次意義上剖析,印巴關系的此輪回暖是兩國“安全觀”調整的結果,體現了在處理彼此關系時的“新思維”。
從印度方面看,隨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其國家戰略目標已經超越南亞范疇,而是著眼崛起為世界大國。在此過程中,如果無法確保后方穩定,無法打造穩定的印巴關系,其崛起為世界大國的努力就會事倍功半。而且,印度此前一直指責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義,對印發動“非對稱性戰爭”,但從近年來的現實態勢看,巴基斯坦本身也是恐怖主義的受害國,其受害之深絲毫不亞于印度。因此,印度國內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穩定的巴基斯坦至多是安全“挑戰”,而動蕩的巴基斯坦則是最大的安全“威脅”,因為動蕩的巴基斯坦將催生難民、恐怖主義、核武器流失等巨大風險。
從巴基斯坦方面看,近年來,政治斗爭、教派沖突、恐怖主義、通貨膨脹等問題相互交織,嚴重束縛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局勢每況愈下。來自印度的安全威脅雖然依然存在,但緊迫性和嚴重性已不如從前。因為,即便是兩國處于戰爭邊緣,雙邊關系處于最嚴峻的時刻,巴基斯坦都擁有實現“恐怖平衡”的資本——核武器。與之相對,國內恐怖主義的肆虐則嚴重沖擊其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巴基斯坦軍方和政府日益認識到,國內恐怖主義才是其最直接、最緊迫的安全威脅。
安全觀的轉變是兩國實力差距擴大和政策目標調整的結果。印巴實力對比不斷朝著有利于印度的方向發展,無謂的對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此外, 對于兩國政府來說,其最大的政策目標是實現國內經濟發展,而穩定的印巴關系無疑是各自國內發展必需的外部環境。另外,與其他地區相比,南亞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受制于印巴矛盾而嚴重滯后,反過來也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無法享受區域一體化的紅利,而治本之策就是建立穩定的印巴關系。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巴關系要完全正常化絕非易事,畢竟兩國的建國理念不同、歷史積怨深重,圍繞克什米爾、恐怖主義等問題的分歧短期內也難以消弭。但是,不管怎樣,戰略威脅觀的轉變為雙邊關系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念基礎。印巴都是中國的重要鄰邦和睦鄰外交的重要對象國,中國真心希望兩國能夠仿效“擱置爭議、共謀發展”的“中印關系模式”,為地區和世界局勢的穩定作出貢獻。(樓春豪 作者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