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晚,德國首都柏林,勃蘭登堡門、柏林電視塔等標志性建筑與全球各地的地標一樣,為地球熄燈一小時,以呼吁節能減排、保護環境。
熄燈算是一種行為藝術,表明態度。態度轉變為成效需要行動,而德國,一直不缺少行動。
德國人做事細致,即使倒垃圾也“丁是丁卯是卯”。住家門前的垃圾箱足有五六個,分藍、黃、黑、綠等多種顏色。藍色裝廢紙,黃色裝塑料,黑色裝生活垃圾,綠色則裝殘枝敗葉……不同垃圾裝進不同顏色的桶里。
曾有德國媒體調侃,垃圾桶擺那么多,車都沒地方停。當然,這只是調侃,德國人依舊堅持讓每件垃圾“各歸其位”。有人吃完酸奶,甚至專門把盒內殘留的酸奶刮進生活垃圾桶,塑料盒則歸入另一類。
走在路上,不時可看到綠色、棕色和白色大筒,用來回收不同顏色的玻璃瓶。在超市,也經常能見到德國人把大大小小的塑料瓶塞進回收機。
如果垃圾太多,住家附近找不到足夠大的垃圾桶,一些德國人甚至愿意驅車十幾公里,把垃圾送到處理廠。當然,油費自理。
德國人喜歡種花養草,幾乎每個陽臺就會擺上一圈花盆,如果有個小院,更是布置得花團錦簇。在不少人家的小院一角,可以看到一個大網兜或者鐵絲籠,里面堆著雞蛋殼、爛菜葉、枯樹枝等。德國人等著這些廢物變成肥料后,用來滋養草坪、花圃。既減少了垃圾,又養護了花園。看似“一根筋”的德國人在環保上顯現出了難得的靈活和變通。
不僅對自家,德國人對公共環境的保護意識也讓人印象深刻。在柏林,大小公園免費開放,適逢節假日,再趕上個大晴天,人們總喜歡三三兩兩地來到公園,或躺在草坪上曬太陽,或支起燒烤架,擺上香腸,拿出啤酒,吃吃笑笑,說說鬧鬧大半天。等到太陽落山,大多數人會自覺帶走垃圾,還公共綠地本來面目。
堅持的態度,一貫的作為,德國人個體的努力換來的是自然慷慨的回報。公園里兩三人環抱的大樹不算稀奇,風景不用人為裝點已經美不勝收。潺潺小河,野鴨自在游泳;如茵綠地,松鼠悠閑覓食。即使在柏林市中心的地鐵站,也可能見到鴿子在站臺優哉游哉地散步,全然不把來來往往的乘客放在眼里。
站在離勃蘭登堡門不遠的勝利柱頂端俯瞰柏林,鋼筋水泥被森林、綠地、河流、湖泊包圍,這座現代化的城市給人的感覺不是陰森和冷漠,而是溫暖與和諧。
3月31日晚8時30分,勃蘭登堡門的燈光在眾人倒計時后逐漸熄滅,現場響起掌聲和歡呼聲。當燈亮起,德國繼續啟程。(報道員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