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該國1998年以來致死人數最多的一次食源性疫情 有分析稱復雜供銷鏈加劇食源性疫情
2006年美國發生“毒菠菜事件”,26個州200余人感染大腸桿菌;2007年,美國40多個州數百人因受污染花生醬先后感染田納西型沙門氏菌;2008年,美國喬氏食品連鎖公司緊急召回其出售的紫花苜蓿芽,原因是其可能受到沙門氏菌污染。
據新華社電 美國新近暴發李斯特菌感染疫情,蔓延至19個州,截至本月2日,致17人死亡,84人染病,為美國1998年以來致死人數最多的一次食源性疾病疫情。
食源性疫情頻繁暴發,部分原因在于食物從農場到餐桌經歷漫長復雜環節,受污染風險加劇。
漫長復雜的供銷鏈
美聯社2日報道,一個產自科羅拉多州田間的香瓜擺上餐桌前,可能經過四五個環節:在包裝工廠清洗包裝、運往批發商戶;賣給加工者;切片或裝袋后運往零售分銷中心;售往各處店鋪;最終進入食品零售店、端上餐桌。
與本土果蔬的供銷環節相比,進口果蔬供銷鏈更為漫長復雜。
美國本次大規模李斯特菌疫情源頭最終確定為科羅拉多州延森農場。這家農場9月14日起宣布召回其生產的“羅基·福特”牌香瓜。不過,農場稱無法提供銷售受污染香瓜的零售商名單,理由是香瓜經過多次轉手,無法追查最終去向。按照延森農場的說法,“羅基·福特”牌香瓜銷往全美28個州。不過,其他州已經出現李斯特菌感染病例。
“食品鏈相當復雜,”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高級顧問謝里·麥加里說,“環節越多,越難把各環節聯系起來,以確定(疫情暴發的)源頭。”
頻繁發生的食物中毒和召回事件,常令整個行業蒙受損失。如今,不少生產企業已經意識到“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追蹤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重要性,試圖提高整個行業的快速追蹤能力。
美國國會去年通過一項食品安全法,賦予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更多權力,以期在整個行業內強化食品鏈追蹤。歐洲聯盟今年6月就食品標簽規定達成一致,要求新規實施兩年內,歐洲銷售的豬肉、家禽肉、羊羔肉、山羊肉食品必須標注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