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菅直人26日正式作出辭職表態,這距他上臺不到一年三個月。即便如此,菅直人已是5年來5名日本首相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
在外界眼里,菅直人無非是近年來日本首相“短壽”魔咒中的又一人物。今年5月法國多維爾舉行的八國峰會期間,德國《時代》周報登出繪有八國領導人的素描像,其中,日本首相的“頭像”并非出席會議的菅直人,而是前首相麻生太郎。
這不是德國媒體第一次犯類似的低級錯誤。2007年德國海利根達姆八國峰會期間,當地報紙把日本農相赤城德彥的照片當成了首相安倍晉三。這時安倍上臺已有9個月。3個月后,安倍黯然辭職,揭開了此后5年日本首相更換連續劇的序幕。
也難怪西方媒體犯暈,實在是日本首相換得太勤。安倍政權,366天。福田政權,365天。麻生政權,358天。鳩山政權,266天。有媒體稱,如果不是因為今年3月日本突發大地震,菅直人大概干不滿一年。
日本首相為什么成了易碎品?恐怕不僅僅是“材料”缺陷,更是“生產”首相的“流水線”出了問題。
日本采用議會民主制,首相非直選產生,而是由在眾議院選舉勝出的政黨主導推選。作為一種權力制衡機制,日本憲法規定,首相擁有解散眾議院的權力。解散權一直被視為日本首相的“殺手锏”,可根據政局需要威懾在野黨乃至執政黨內的反對勢力。眾議院則能對首相提出不信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