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宣布出于保護自然資源考慮而整頓稀土出口之后,稀土消費大戶日本便如熱鍋上的螞蟻,一會兒宣布提前實施開發稀土替代資源計劃,一會兒說要同蒙古共同開發稀土資源,同時還給中國扣上“壟斷”和“不公正貿易”的帽子,屢屢把所謂“稀土問題”作為雙邊場合的談判課題。
現在,日本媒體歡呼又有了重大發現——太平洋海底的稀土多了去了。
稱海底稀土儲量是陸地的800倍
《朝日新聞》4日報道稱,東京大學的加藤泰浩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太平洋廣泛的海底淤泥中發現了大量的稀土資源。該結果刊登在了最新一期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
據悉,加藤教授的研究小組對迄今在太平洋約80個地點采集的海底地層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包括夏威夷島在內的太平洋中部約880萬平方公里海域,以及太平洋東南部法屬塔希提島附近約240萬平方公里海域,在水深3500至6000米的海底淤泥中含有高濃度稀土資源。稀土濃度約為400至2230ppm,可以與中國南部的稀土礦相匹敵。
該研究結果推算,該海域稀土儲量約為900億噸,是目前所知陸地儲量1100萬噸的800倍。按照這個數字,只要方圓兩公里的稀土儲量就能滿足日本每年3萬噸的稀土需求。
研究人員估計,在一些稀土含量較高的海底,一平方公里面積的海底稀泥中可以提煉出稀土的量,約相當于目前全球稀土年需求量的五分之一。
研究報告還指出,從技術角度看,海底稀土的開采只需要將淤泥吸上來,而且其中不含陸地稀土礦藏中伴生的放射性元素鈾、釷等,所以“很容易提取和煉制”。
研究結果稱:“海底稀土的分布范圍多處于公海,但不排除在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內存在稀土資源的可能性”。
稀土價格正在一路暴漲
稀土是釹等17種元素的統稱,屬于流通量較小的“稀有金屬”。稀土與鐵等混合后可以提高磁性及耐熱性,是生產液晶電視和混合動力車等高科技機電產品和尖端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朝日新聞》報道稱,由于產量占世界9成的中國限制出口,再加上投機資金的炒作,稀土價格從今年5月下旬起開始暴漲。部分稀土產品每公斤單價在幾周內將超過3000美元。尤其是電動汽車和風力發電機發電磁石的鏑元素稀土更是打著滾地漲價。
從互聯網國際交易指標看,每公斤鏑的出口價格在去年夏天是200多美元,進入今年開始平均每月上漲100多美元,5月下旬達到900多美元,6月末竟飆升到1900多美元。
據日本國內業者稱,鏑的實際交易價格其實遠超網絡指標,6月末的真實交易價格甚至超過了每公斤4000美元。
與此同時,作為磁石原料的釹類稀土價格5月末為每公斤310美元,一周后就升至420美元。日本汽車廠商生產一臺混合動力車的成本因此而平均上漲兩三萬日元。
無助日本擺脫“中國依賴”
中國整頓稀土出口及稀土價格的飆升,令日本很是懊惱。
日本經濟產業省6月13日公布了2011年版《不公正貿易報告》及應對方針。報告將中國稀土出口問題列入其中,表示將爭取通過與世貿組織合作及雙邊談判以解決問題。報告指出,中國限制稀土資源出口的措施“有可能違反了世貿規定”,稱今后將通過高級別交涉促使中國放寬限制。
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媒體高調宣布從太平洋海底發現大量稀土資源的消息,一方面顯示出日本急于在稀土問題上擺脫過度依賴中國的迫切心態,另一方面則是對中國施加壓力,警告中國“稀土資源在海底有的是”,“莫要妄想囤集居奇”。可惜海底稀土資源的分布不在日本領海和EEZ,而大多位于公海海域的海底——日本要進行開采和使用面臨著諸多限制。
公海海底資源不容自由開發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公海是“不包括在各主權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領海或內水、或群島國的群島水域內的全部海域”。公海海底區域,包括各國大陸架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被稱為國際海底區域。國際海底區域的資源不同于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或公海的資源。公海漁業資源可由各國自由捕撈,但國際海底及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任何國家或個人不得據為己有,任何國家也不能自由開發。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要實行國際管理。為此,聯合國還在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時專門成立了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行使這種管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