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地震后,首都太子港成為國際救援焦點。但距離太子港十數公里的地震震中所在地區,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交通不便,救援障礙重重。
重災區
小城萊奧甘位于太子港以西,地處震中附近。
德新社20日報道,由于交通和通信不暢,外界在地震大約一周后才得知這一地區受損狀況。救援人員根據已知信息判斷,這座以農業人口為主的小城損毀嚴重。
日本駐海地大使四宮信孝(音譯)察看萊奧甘災情后告訴德新社記者:“那里的情況極為糟糕。”
地震發生后,萊奧甘種植香蕉樹的山地破裂崩塌,路面塌陷,凹凸不平,不少以輕型建筑用磚建造的住房成為廢墟,大量人員傷亡,多數居民無家可歸。
萊奧甘附近沿海城市小戈阿沃和雅克梅勒同樣成為地震重災區。德國一家非政府救援機構成員比吉特·蔡特勒描述,小戈阿沃的海灘面積因地震破壞大幅縮小,“海灘只剩40米寬,海水涌至房屋附近”。
救援難
地震發生后,各國救援人員和物資涌向太子港。但由于震后道路受損,交通中斷,這些救援力量難以抵達太子港以外的偏遠地區,包括萊奧甘和雅克梅勒等重災區。
致力于緩解多個國家兒童貧困狀況的國際組織“國際計劃”成員斯圖爾特·科爾斯說,雅克梅勒距離太子港大約2小時車程,但眼下前往那里需要花費大約12個小時,行程“極為艱難”。
鑒于陸路交通不暢,“國際計劃”組織從鄰國多米尼加共和國派遣一艘貨船,運載大約4000頂帳篷和數以百計裝有飲用水、食品等物品的應急包,19日晚間抵達雅克梅勒。
美國海軍陸戰隊一架直升機同一天飛抵萊奧甘,向當地居民空投食品和飲用水。另外,日本、瑞士等國救援隊伍開始把部分救援力量向太子港以外偏遠地帶轉移。
除交通不暢外,協調不力導致救援力量在各個地區間分配不均。
設備缺
震后一周內,“無國界醫生”組織和日本等國醫療人員陸續趕赴萊奧甘,建立臨時醫院,救治受傷者。截至19日,醫療人員已為當地超過200名傷者提供治療。
不過,由于缺乏搜救人員,不少身處山村的傷者難以獲得救援,仍身陷自家房屋廢墟中。另外,救援人員醫療設備數量有限,救治能力不足。
當地居民辛迪·泰拉斯說,她的一名侄女脊椎受傷,但由于缺乏手術設備,無法得到治療,至今動彈不得。另一名侄女頭部多處受傷,顱骨外露,但醫療人員只能為她的傷口做簡單縫合。
地震幸存者、美國人蘇齊·帕克原先在當地一家診所旁經營旅店,地震后開始在由這家診所改建的臨時醫院中幫忙救助傷者。談及醫院面臨的困難,帕克說:“我們眼下需要手術器械。”(郜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