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中東新政、以色列大選結果和加沙戰事的延伸,三大因素將影響今年的中東局勢。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3月4日完成了其履任新職以來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的首次訪問。輿論普遍認為,盡管希拉里此行正值美國新一屆政府剛剛成立之際,但從其此行所透露出的信息來看,新任美國政府目前還沒有改變其對待以巴關系政策的跡象;在對待巴勒斯坦內部分歧問題上所持的立場也沒有發生變化。
希拉里此行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會見了巴過渡政府總理法耶茲和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在與阿巴斯會見之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希拉里所提到的仍然是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和實現巴以和平的“兩國方案”,并承諾美國政府及其本人都將積極參與推動巴以和談的工作。對比前任國務卿賴斯訪問巴以地區時的情形,希拉里的這番表態并無太多新意。
此外,希拉里在發布會上還高調重申了美國政府對于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以及巴民族權力機構所領導的過渡政府的支持,稱目前由法耶茲任總理的巴過渡政府是巴“唯一合法政府”。結合此前希拉里繼續稱巴內部另一主流政治派別、目前控制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為恐怖組織,顯示出新一屆美國政府在對待巴內部阿巴斯領導的巴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與哈馬斯之間的內部爭斗問題上,立場同樣沒有變化。
分析人士認為,盡管希拉里沒有帶來美國方面對以巴問題的新政策,但正是前后兩屆美國政府的一致立場使阿巴斯及其領導的西岸地區“政權”得到了安慰。
進入2009年,中東地區磨難頗多。從目前情況看,至少有三大因素將影響今年中東局勢的走勢。一是奧巴馬的“美國新中東政策”,二是以色列大選結果,三是加沙戰事的延伸。在這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9年的中東局勢充滿變數。
奧巴馬新政將促中東熱點多變
了改善美國在中東的形象,奧巴馬正在打造有別于“布什主義”的新中東政策。上任伊始,他便派其中東特使米切爾趕赴中東聆聽各方意見;緊接著,又派國務卿希拉里出訪中東,宣示推動巴以和平的決心,承諾向巴方提供9億美元的經援,表示美國將積極推動巴勒斯坦建國。分析人士認為,奧巴馬中東新政的陸續出臺,必將使中東三大老熱點產生變數。
首先,巴以和談有望重啟。由于加沙戰事投下的陰影,加上以色列社會出現右傾和內塔尼亞胡重返政壇,巴以和談再次重啟會相當困難。但只要美國政府積極推動,并對以色列稍許施壓,恢復巴以和談是可能的。巴以問題的變數,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奧巴馬的新中東政策。不過,再次重啟的巴以和談短期內恐談不出成果。
其次,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存在變數。奧巴馬2月27日宣布,明年8月31日之前,14萬駐伊美軍的大部分將撤出伊拉克,結束作戰任務,留下的3.5萬至5萬美軍將按美伊協議2011年底之前全部撤出。這項18個月撤軍計劃的出臺,雖然可勉強兌現16個月撤軍的競選承諾,但能否按計劃執行仍是未知數。屆時,是否會因伊安全形勢“逆轉”而“暫緩”撤軍,不得而知。更何況美軍染指中東,是多年來歷屆美國政府的戰略夢想。布什當年發動伊拉克戰爭,初衷正在于此。
再次,伊朗核僵局前景撲朔迷離。目前就伊核問題透露出的奧巴馬新政,的確有別于“布什主義”。主動釋放善意、愿同伊朗“直接對話”,就是不小的變化。對于美國伸出的“橄欖枝”,伊朗方面也有所回應。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說,伊朗已準備好與美國對話。“對話”如果真能落實,自然會有利于伊核問題的解決。因為伊核問題的實質,就是美伊關系問題。不過,奧巴馬雖然更多強調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伊核問題,但在談判的先決條件和不排除“任何選擇”等關鍵問題上,與“布什主義”似乎并無多大差別。而伊朗多次強調,奧巴馬政府必須作出“戰略調整”,否則一切免談。伊朗最近仍在重申,伊朗不會放棄鈾濃縮。因此,在這些問題上奧巴馬能否更加靈活務實,是雙方進行“直接對話”的關鍵,也是能否打破伊核僵局的不確定因素。
不過,專家們一再警告,對于奧巴馬的新中東政策,不可期望過高。奧巴馬畢竟是美國總統,他在中東問題上的任何政策調整,都必須考慮美國及其鐵桿盟友以色列的利益。比如,希拉里日前就在以色列表示,如果哈馬斯不承認以色列,美國政府不會同任何接納哈馬斯的巴勒斯坦政府合作。
以大選直接影響巴以和平進程
據以色列最高選舉委員會2月18日宣布的大選結果,在議會120個席位中,中左派政黨前進黨獲28席,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獲27席,極右翼政黨“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獲15席,左翼政黨工黨獲13席,極右翼政黨沙斯黨獲11席,另外還有7個小黨進入了議會。總體來看,中左翼陣營和右翼陣營各有6個政黨取得了議會席位,但前者只獲55席,后者則獲65席。以政壇和社會“向右轉”傾向明顯。
此次得票第一大黨是前進黨,本應由利夫尼出面組閣,但是右翼陣營獲得的席位遠遠超過以前進黨為代表的中左翼陣營,利夫尼組閣難度不言而喻。基于議會多數黨派的意愿,佩雷斯總統2月20日正式授權利庫德集團主席內塔尼亞胡組閣。
分析人士認為,大選中出現以色列政壇和社會“向右轉”的傾向,以強硬著稱的內塔尼亞胡的卷土重來,這無疑會對巴以和談的重啟、巴以和平進程乃至中東和平產生重大消極影響。
眾所周知,1996年至1999年曾擔任總理的內塔尼亞胡,并不熱心巴以和談。他主張先幫巴方發展經濟,以經濟為紐帶推動雙方的政治和談。對此,巴方認為,內氏突出經濟議題的要害,在于淡化甚至回避政治議題,這可能導致巴以和平進程的倒退。另外,內氏向來在巴以問題上持強硬立場,反對“以土地換和平”,反對在耶路撒冷地位、巴難民回歸等核心問題上讓步,甚至反對“兩國解決方案”。如果說在美國的極力推動下重啟巴以和談尚可期待,那么即便和談再次重啟,短期內取得成果的希望也非常渺茫。
在加沙問題上,內塔尼亞胡曾多次表示,如果他出任總理,將設法推翻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的“統治”。對于以色列宣布加沙停火,內氏頗有微詞。他主張一直打到“徹底消滅”哈馬斯為止。可以預見,如果目前陷入僵局的關于加沙永久停火的巴以間接談判拖到內氏上臺,其前景將更不容樂觀。而未來的加沙局勢,對巴以和談的再次重啟和巴以和平進程至關重要。
加沙戰事將長期影響中東大局
以色列發動的為期22天的“鑄鉛行動”,戰事規模之大、傷亡人數之多、破壞程度之嚴重,為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來巴以沖突之最。分析人士認為,加沙戰事的后果將給未來中東局勢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其一,重啟的巴以和談被斷送,再次重啟難度更大,巴以和平進程將出現較長時間的停滯。
其二,哈馬斯融入巴以和談的可能性更加渺茫。事實上,哈馬斯本來正在醞釀政策調整。然而,以色列此次趕盡殺絕的做法,使哈馬斯調整政策、融入和平進程的可能性幾乎不復存在。
其三,巴內部全面和解難度加大。加沙事件中法塔赫袖手旁觀,阿巴斯甚至抱怨哈馬斯發射火箭彈為以色列襲擊提供了“借口”,這無疑進一步加深了巴兩大派別的裂痕。此前阿巴斯因堅持同以色列媾和,被支持哈馬斯的巴勒斯坦人看作“美以傀儡”,此次甚至有人懷疑他同以色列“串謀”,這一切不僅使阿巴斯今后的和談之路荊棘滿地,可能還會對其謀求連任產生消極影響,法塔赫的威信也會隨之下降。
其四,阿以和解受到嚴峻挑戰。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已宣布無限期中止勢頭正旺的敘以間接和談;毛里塔尼亞宣布凍結毛以外交關系;卡塔爾則要求以色列限期關閉多哈商務代表處。
其五,阿拉伯世界分歧加劇。隨著加沙戰事的發生和發展,阿拉伯世界出現了支持哈馬斯、同情以色列、不聞不問三種不同立場,并形成了以埃及、沙特為首的“溫和派”和以卡塔爾、敘利亞為代表的“激進派”兩大陣營。“溫和派”指責哈馬斯的火箭彈襲擊是釀成加沙沖突的“禍根”;“激進派”則指責“溫和派”同以色列“合謀”打擊哈馬斯。兩大陣營的出現,無疑使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執行“阿拉伯和平倡議”、全面解決阿以沖突的前景空前暗淡。(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唐繼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