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3日到5日,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舉行,雙方向世界宣示,要建立和發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現在,到了紀念中非論壇一周年的時候。
中非合作,有人不高興。例如,就在中非合作論壇舉行的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頗有名望的右翼研究機構——美國企業研究所,也開了個研討會,對中非關系說三道四,認為中國在非洲采取了與“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不相稱的舉動,說中國人只想得到原料和市場,把中國人比作當年的殖民主義者。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和投資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這本是一件天經地義的好事,但在這一點上西方卻大加指責。西方給援助時,都要加上所謂“人權”、“民主”之類的附加條件,凡達不到西方要求的,就不給。對于貧窮的國家來說,一要穩定,二要發展,才有生路。至于“人權”、“民主”之類的美麗詞藻,實在是遠水難解近渴,更不要說這些條件后面的利己背景了。現在被西方大肆渲染的達爾富爾問題,其實質也是貧困問題。如果當地人只聽到“人權”和“民主”的鼓噪,得不到真正的援助和真心誠意的調解,怎么能從動亂與苦難中走出來?
行動勝過言詞,公道自在人心。中國的真誠作為,非洲朋友心里明白,明智的西方人也難否認。新上任的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10月21日在華盛頓說:“我認為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可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夠幫助非洲國家開發基礎設施,幫助這些國家利用它們擁有的自然資源。”佐利克本是美國高官,他講這番話自然格外引人注目。此外,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戴維·戈德文也說:“中國在非洲援建公路、橋梁、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受到廣泛好評,西方任何沒有偏見的政治家和學者都能夠看到這一點。”
有意思的是,美國企業研究所今年9月13日又舉行了題為“中國崛起的非洲視角”研討會,會上應邀出席的非洲人士盛贊中非合作。非洲聯盟委員會副主席帕特里克·馬茲姆哈卡指出:非洲從中非經貿活動中獲益匪淺,非洲希望保持這股勢頭。來自南非的喬·莫洛在反駁對中國的“新殖民主義”指責時說:“在我看來,這只說明中國在非洲有了影響力。……中國不但從來沒有推行殖民主義,而且是非洲自由解放斗爭中的伙伴。”
當有中國記者問中國在非洲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時,馬茲姆哈卡坦率地回答:是“聲譽管理”。這是一位真朋友的諍言。在中非交往形勢大好時,中國一定要保持在非洲的聲譽,中國人決不要在非洲做見利忘義的蠢事。只有這樣,才對得起主持公道的非洲朋友,才對得起為奠定中非友誼基石而不辭辛勞的中非老一代政治家。 (詹得雄)
(作者為新華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