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人出國買藥國內藥企應反思)
“保障國民健康權益,需要依靠法治這一國之重器,應該加快制定國民健康法。”昨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加快制定推動國民健康法,“有了上位法,才能依法協調做好健康管理各方面工作”。他還特意談到今年春節大量國人去日本購藥的現象,稱國內藥企應該反思,從全方位上改善服務,讓老百姓用上更放心的藥。
談健康立法
青少年性早熟或與垃圾食品有關
每年兩會民生類的話題格外受關注,健康類也是人們關注的重點。談到國民健康,張伯禮說,今年兩會報告里面,總理明確提出沒有全民的健康就沒有全民的小康,所以健康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而現在健康狀況并不令人滿意。
張伯禮說,現在的一些洋快餐、垃圾食品等已經給青少年身體健康帶來了危害。例如,中小學開學典禮就有學生暈倒了,小胖墩越來越多。“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的女孩子月經提前兩年,男孩子提前一年性早熟,這不能說不和這些垃圾食品有關。”張伯禮說,目前我國還有很多健康知識并沒有普及,很多孩子拿可樂當水喝,家長覺得孩子愿意喝就喝吧,結果喝成牙齒損壞、骨質疏松,家長不知道經常喝碳酸飲料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影響。
張伯禮說,人們到外面飯店吃飯的時候,油、鹽、糖加多少沒有標準,沒有限量、沒有標準。“現在很多疾病完全是可以預防的,很多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讓大家掌握了這些知識就不會得病,或者少得病、晚得病。”
立國民健康法
讓健康權益有法可依
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張伯禮認為,國家應該對國民健康立法,更好地保障國民健康權益。張伯禮稱,國民健康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個部門的問題,如果國家有了國民健康法,管理就有了法律依據,就能更好地協調各個部門關系。“大到學生課本的健康知識,小到餐飲企業用油鹽的標準,這些都能一一明確,并對應著有關部門的監管,我們現在就缺少這個上位法。”
在張伯禮看來,健康立法首先要明確公民的健康權益,即每個個人、單位、集體、社會組織都有維護、幫助、促進公民健康的責任和義務。同時,通過立法明確政府職責,形成由衛計部門牽頭,教育、政法、公安、環保、食藥監、工會、婦聯等各部門、各行業聯動的工作機制和監管機制。張伯禮說,推動國民健康法的確立,從法的角度把這些工作規范地推廣開來,建立各種標準,全民都來執行,國民健康權益也就有法可依了。
此外,張伯禮還建議重視國民健康教育。他表示,應該讓健康知識進入中小學課堂,讓大家學習這些知識。“一方面將健康教育納入嬰幼兒、學齡前、中小學教育課程,另一方面職業學院、高等院校應設立健康教育、管理、促進專業,其他團體和組織也應把健康教育納入常態化活動內容,確保健康教育從娃娃抓起。”張伯禮同時建議,將中小學生的健康狀態納入學校考核體系,對不達標的學校進行處罰。
談社會熱點
國人赴日購藥多為一些較普通藥品
張伯禮說,今年春節期間到日本去的游客約500萬,消費60億元,所購買的主要東西從去年的馬桶蓋、電飯煲等變成了藥品。這一點非常值得關注。其中,買的藥最多有退熱貼、創可貼、感冒藥等,都是些“小藥”。為什么中國人到那兒買這些藥?第一,日本的藥制造得更好,質量放心。第二,這些“小藥”在中國現在
不好買,在日本可以方便買到。所以,中國的藥企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應該要反思,要用全球眼光看醫藥行業。
張伯禮表示,作為中醫藥人,他對這一現象感到很無奈。“隨著我國醫藥產業的發展,藥品質量有了很大提升,其標準也大幅提高,臨床合理用藥規范也逐步建立。但是現在仍然有一些不足和遺憾,使得國人對國外的藥品更信任。其實國人在國外搶購的藥品都是一些較為普通的藥,在中國也有。但國外藥品有較好的信譽、品牌和服務,包裝更精致,說明書更清晰。所以,我們中醫藥人也應當有一種工匠精神,提升藥品品質,同時在包裝、說明書上做精、做細、做好,全方位改善服務,讓老百姓用上更放心的藥,讓外國游客來中國搶購藥品。”
張伯禮稱,“中國制造2025”計劃已經正式實施,所涉八大領域包括醫藥產業。所以要抓住這個機會,把整個醫藥行業生產質量提升。鑒于目前整個醫藥制造水平處于工業2.0水平,實現了自動化、半自動化,打造中國制造醫藥品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養生節目走偏要帶著鑒別眼光去看
針對如今眾多的養生節目、健康節目,張伯禮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有些養生節目是一些大夫宣傳自己的產品,有些經驗沒有得到同行認可就去電視上講,忽悠老百姓,“甚至有些人不是真正的專家,因此觀眾要帶著鑒別的眼光看,不要盲目相信。”張伯禮說。
張伯禮認為,“對醫生的話,要分析聽,一個醫生不能代表整個醫學,不能從
眾,要分析批判地聽,決定自己的取舍。中醫、西醫各有所長,不能互相代替,可以互補。”
此外,針對影視劇中的中醫古方,他說,“雖然影視劇中的一些方法和藥物在中醫臨床上常用,但這些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之下使用。而且,疾病的治療需要一個過程,一些藥方的療效不至于立竿見影那么神奇。大家要理智看待,切不可都當真。”張伯禮說。
談中醫發展 古藥方是國寶應制定相關保護制度
兩會前夕,國務院印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特別提出要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的保護和技術挖掘。今年兩會上,張伯禮提出了10份建議,基本都是跟中醫藥有關的。他呼吁加大中醫藥國際化的步伐,并制定中醫藥國際標準和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制度,讓中醫藥這一中華瑰寶造福更多人。
“中醫藥古方是國寶、是文化珍藏。必須從國家層面重視這項工作,尋求國際保護。”張伯禮說,例如過去幾千年的中醫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很多好的藥方沒有受到保護,因為這些藥方已經公開了,什么藥什么劑量,怎么治都公布了,喪失了新穎性,就不能獲得專利保護。張伯禮表示,中醫科學院在5年前已經啟動中醫藥方名錄的收集工作,目前唐代以前的3萬多個藥方的名錄已經收集完成,正在收集唐代以后到清朝的。
張伯禮表示,應建立保護制度、建立保護名錄,還應把傳統醫藥產品進行注冊登記,便于檢索和控制,“把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保護起來”。
屠呦呦獲諾獎啟示中醫藥應賦科技內涵
談到去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張伯禮說,他當時也在瑞典頒獎典禮的現場。他表示,古老的中醫藥必須賦予時代的科技內涵,為當前解決生命科學的重大難題作出貢獻。
張伯禮說,如今,世界對中醫藥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去年,美國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看過中醫的人、愿意接受中醫治療的人已經超過50%。“美國人一年每人平均接受中醫服務的次數近2次。比較受歡迎的項目都是針灸、按摩之類的,被稱為替代醫學。”另外,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目前有2000多名留學生,來自130多個國家,都是來學習中醫藥的。“這說明中醫藥的國際需求在不斷擴大。”
張伯禮表示,曾經有人對中醫藥國際化不理解,認為喪失了中醫藥的“根本”,他認為,“醫學無國界。中醫藥應該走出去服務更多的人。中西醫兩套醫學體系不是誰取代誰,而是互補、共生,達到雙贏。”
張伯禮介紹,中醫藥國際化已經列入“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現在已經在全球建立了10個國際中醫藥中心,今年還要再建10個。張伯禮說:“這些中心開展了很好的工作,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也成為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基地。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