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平方米的空間里設有跑步機、電視等設備,用戶支付押金、掃碼付費就能用
共享健身房能跑多遠?
共享經濟帶火了大批項目,成為時下最流行的經濟形態。繼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KTV之后,近期,北京一些住宅小區里出現了共享健身房。支付押金、掃碼開門的新型健身房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消費者的密切關注,并得到了資本市場青睞。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借共享經濟東風實則是租賃模式的健身房能跑多遠值得關注。
進駐小區掃碼跑步
在共享經濟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共享健身房成為新興的項目。8月21日,《工人日報》記者在北京朝陽區京棉新城小區內見到兩個“自助健身倉”。這種健身倉面積四五平方米,內置跑步機、電視、空調、空氣凈化器、滅火器等設備。消費者通過APP客戶端交納押金,掃碼開門后可使用健身設備。
據了解,這種名為“覓跑自助健身倉”的共享健身房8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其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北京約有8處共享健身房,集中于朝陽區和通州區。其創始人提出年底前要在北京投放1000個小區,之后將會在全國各個城市鋪設試點。
在京棉新城小區內位于足球場邊的“自助健身倉”健身的吳先生告訴記者,他是這個小區的住戶,平時有健身的習慣。小區自8月開始出現共享健身房后他每周都會來,“從家出門走路5分鐘”。據吳先生介紹,這種共享健身房內只有一臺跑步機,只能允許一個人做一種運動,相對較單一。“就圖它離家近,方便。”費用上,交納99元押金后,以5分鐘1元計費,比傳統健身房靈活。
吳先生告訴記者,共享健身房落戶小區后,小區內很多人都來健身,他們還建立了“京棉新城用戶微信交流群”,在群里分享體驗。
市場廣闊吸引投資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漸上升,健身市場擁有較大潛力。數據顯示,自2011年起,中國健身人口以年均10%的增長率遞增,2017年我國健身人口已達到了1090萬人。國家體育總局《2016年健身教練職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健身俱樂部數量增長20%,達到4425家。2015年健身俱樂部會員數量達到663.77萬人,同比增長21.3%。在健身俱樂部數量增長的同時,健身市場規模正快速增長,在2009年至2014年的5年時間里,健身產業市場規模由690多億元一路攀升到1272億元。
有較大潛力的健身市場與時下最火的共享經濟結合,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有消息稱,僅成立一個月的覓跑自助健身倉已獲得兩輪共2500萬元融資。
據公開資料顯示,覓跑采用100%自營模式,量產后的共享運動倉設備成本為1萬元,加上50%的能耗、折舊和運維成本,年化成本在1.5萬元左右。
按照每分鐘0.2元,單次運動30分鐘計算,單個人單次運動的花費在6元左右。按照日均6小時的有效使用時長,單個運動倉的單日收入72元,回本周期在8個月左右。
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共享健身房內配有電視,以及室內空間,這些都可用于廣告營銷,從而贏利。
風口之下能跑多遠?
共享健身房的出現,為用戶在便捷度和費用方面提供了一個更優的選擇。但記者在體驗中發現,其APP無法顯示健身倉的具體位置、無法準確定位,導致用戶無法獲取到達健身倉的準確路線;健身倉空間有限,健身設備較為單一,選擇性小;沒有洗浴設備,健身出汗后無法及時清洗。同時它將傳統健身房體系里的私教服務、團操課程全部取消,項目相對單一,缺乏健身氛圍和專業指導。
當然,作為新生事物,共享健身房的不足會在實際推廣中不斷完善。吳先生認為,此類共享健身倉目前能滿足所在小區內部分健身人士工作日的健身需求,順應了現在服務越來越趨向于個體化的趨勢,因而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健身房的商業模式名為共享,但其本質是租賃經濟。這類健身房是小規模經濟經營模式,用戶使用門檻較之傳統健身房降低,同時也可以實現比較快速的規模化擴張。在共享經濟的風口下,此類健身房會獲取一些用戶,但該項目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速度較慢,且因項目單一導致用戶忠誠度不確定,是否能像共享單車一樣成功發展,值得關注。記者 甘皙
下一頁 [延伸閱讀] 重慶共享汽車調查:入市一年“賠本賺吆喝”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