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6月3日電(記者 林波)在漿水中一撩、一提、一掀,伴隨著這一連串的動作,紙便如魔術般顯現出來。“太神奇了,我從來都不知道紙原來是這樣生產出來的!”目睹了手工紙的生產過程,來自南非的Ross直呼不可思議。
6月3日,中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浙江省寧波市第四屆阿拉非遺匯暨奉化區首屆市民文化藝術節在寧波市奉化區舉行,來自美國、德國、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來到奉化,近距離體驗中國非遺文化。
據悉,自2006年起,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設為“文化遺產日”,各地都在“文化遺產日”前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非遺保護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2016年,國務院將“文化遺產日”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凸顯中國對文化和自然遺產工作的高度重視。
固定住魚身,用不同的顏色在魚身上涂抹,再用宣紙鋪在魚身上拓印,掀開,一條活靈活現的小黃魚躍然紙上,來自美國的Lisa體驗了一回浙江象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魚拓技藝項目。拿著制作完成的魚拓,Lisa贊不絕口,“中國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比電視上看到的更有趣。”
據象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魚拓技藝項目第四代傳承人王羽介紹,魚拓是運用中國傳統的拓碑技藝制作的魚的圖樣,獨具藝術魁力,因此也被稱為釣魚人的藝術作品。
體驗完不同的非遺項目,Lisa說道:“中國節日帶有濃烈的傳統文化氣息,這在美國并不多見。”在她看來,諸如圣誕節、感恩節之類的美國節日往往帶有“新鮮”元素,“但是中國的節慶在創新的同時,展現更多的是對文化的傳承。”
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張愛琴表示,保護非遺,最根本的是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今年的‘阿拉非遺匯’將更加注重實現非遺的傳承性、活態性和實踐性,強調非遺傳承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據了解,目前寧波已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保護體系,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3項,省級89項,市級190項,縣級520項。
作為寧波“非遺大戶”,近年來奉化一直在堅持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悉,勤勞智慧的奉化人民創造出了無數優秀的文化遺產,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非遺財富,如“奉化布龍”、“寧波走書”、“布袋和尚傳說”,已相繼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奉化“國寶”級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星空里的璀璨明珠,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寶貴資源。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挖掘文化內涵、展現文化特質、弘揚民族精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奉化區長張文斌擲地有聲。(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