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女生竟然檢查出肝硬化
原來基因突變引起體內銅代謝障礙,導致銅不能排出體外
于丹丹 朱諾
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朱諾 記者 于丹丹)19歲的少女小戴來自安徽,是一名高三學生,成績非常優(yōu)秀,她憧憬著能考入理想的大學。誰知2016年8月份的一次體檢打亂了她的學習和生活,在這次體檢中,她被查出有肝硬化,經檢查發(fā)現,她的肝硬化竟然和體內銅超標有關。
南京市第二醫(yī)院專家團隊根據小戴的病情,進行了肝組織病理檢查和影像、血液等檢查。根據肝組織病理的特征,將小戴可能的病因限定在少數的幾個疾病,其中肝豆狀核變性(Wilson病)的可能性最大。經過銅藍蛋白、尿銅、ATP7B基因變異等系列檢查,最終確定小戴肝硬化的原因是肝豆狀核變性。
什么是肝豆狀核變性?和銅有什么關系?據南京市第二醫(yī)院肝病科學科帶頭人楊永峰主任醫(yī)師介紹,肝豆狀核變性又叫Wilson病,發(fā)病率為0.5/10萬~3/10萬,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由于該病罕見且發(fā)病隱蔽,很容易被誤診或漏診。該病的發(fā)病機制是調控銅代謝的ATP7B基因突變,引起體內銅代謝障礙,銅不能排出體外,從而積聚在肝組織和神經系統(tǒng)的豆狀核部位,臨床上引起肝臟和神經系統(tǒng)損傷。
肝豆狀核變性典型的表現可有神經系統(tǒng)表現、肝損害和眼部K-F環(huán),典型患者通過常規(guī)的檢查可確診,但絕大多數患者臨床表現很不典型,很多僅表現肝損傷,很容易漏診。“像本例患者,無任何神經系統(tǒng)癥狀,眼部也未見KF環(huán),僅表現為肝損傷、肝硬化,經肝臟病理、基因檢測、血液和尿液檢測等多項檢查才最終得以確診。”楊永峰介紹,肝豆狀核變性的發(fā)病基礎是體內銅儲積過多,因此生活中要堅持“低銅高鋅”的飲食,不吃核桃、花生等堅果,不吃動物內臟或肥肉以及一些含銅高的海鮮,可多吃點含鋅的片劑。專家表示該病屬于可治療性疾病,盡管不能根治,但通過青霉胺、鋅劑等驅銅治療,可顯著地延緩疾病進展,可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