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競爭狂燒錢 主播吸睛套路深 各種亂象頻爆發
網絡直播 清朗方能更紅火(走轉改·一線調查(互聯網新觀察①))
本報記者 張意軒 尚 丹 程遠州
開欄的話
連續18天不出門,利用互聯網享受一切所需服務——某應用軟件發起的“18天不出門”實驗引發廣泛關注。活動的體驗者利用各種軟件不但輕松解決一日三餐、購物、辦公等日常需求,還享受到理發、足底按摩、寵物美容等服務,日子過得封閉卻并未“與世隔絕”。
根據新近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1億,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每位網民日均花費約3.8個小時上網,網絡直播、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發展迅猛。然而,在繁榮景象的背后,各種問題也在日益凸顯:直播火熱,難逃“涉黃涉暴”陰影;微商盛行,信任的小船時常“說翻就翻”;各類APP豐富,惡意刷流量、泄露隱私的例子屢見不鮮……
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互聯網以其強大的滲透力深度塑造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那么,互聯網正在引發我們生活中的哪些新變化?又需警惕哪些陷阱與風險?未來“互聯網+”的生活還可能遇見怎樣的精彩?本版即日起推出“互聯網新觀察”系列報道,旨在關注百姓身邊“網事兒”,挖掘問題、分析原因、探討對策,以期激濁揚清,為我國實現建設網絡強國目標提供可行性路徑參考。
核心閱讀
2016年,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無直播不傳播”走進千萬普通人的世界,秀場、體育、電競等各類直播形態“遍地開花”。只要一部智能手機和一個注冊賬號,人人都能對著鏡頭來場現場直播,日進斗金的“傳說”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持續加入,夢想一夜成為“網紅”,從此“走上人生巔峰”。那么,網絡直播到底有多火?“吸睛”“燒錢”的背后又是怎樣的運作模式在支撐?如此“盛況”還能持續多久、又該如何正本清源?請看記者調查——
直播,究竟有多火
-平臺超過200家,相關“網紅產業”預計2016年產值接近580億元
白天,認真讀書、參加集體活動;晚上8點,就到了自己的直播時間——在租住的公寓里,面對網絡世界里的粉絲,一首一首地唱歌,答謝那些送出虛擬禮物的粉絲……
對大學生“小西米”來說,自從在YY網絡直播平臺注冊為主播后,這成為她每天的日常生活。憑借網絡直播平臺帶來的高關注和粉絲禮物,“小西米”一周四五次直播,月入近兩萬。
今年7月11日,網絡紅人papi醬在八大網絡直播平臺同步直播,不到一小時就吸引觀看人數超過2000萬,點贊人數過億,收到粉絲打賞90萬元。
實際上,“小西米”和papi醬只是活躍在網絡直播平臺上眾多“網紅”的一部分。這些“網紅”,也成為網絡直播平臺火爆的縮影和注腳。
網絡直播有多火?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線直播平臺已超200家,與直播息息相關的“網紅產業”預計在2016年產值接近580億元。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奇虎360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落子”,9158、新浪SHOW、虎牙、斗魚、花椒、映客、戰旗等網絡直播平臺也已駛入“快車道”。早在2014年上市的天鴿互動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天鴿互動注冊總數已達2.95億人,主播人數超過36000人。
直播平臺的火爆也引來資本追逐,不少平臺獲得巨額融資。今年3月,成立僅僅兩年多的斗魚直播平臺已完成新一輪融資,獲得騰訊領投的約1億美元投資。
套路,到底有多深
-平臺燒錢賺人氣,經紀公司培訓推廣,競爭激烈引發亂象
打游戲、美妝、運動,甚至是吃飯、睡覺——看似“平常”的直播內容,為何能吸引大批粉絲為之瘋狂、一擲千金?
“通過直播平臺,普通人有了施展才華的空間。”天鴿互動CEO傅政軍直言,主播與粉絲互動,或唱歌,或講笑話,又或者分享好玩的事情以及有意思的觀點,粉絲會有很強的參與感,自然會受歡迎。
“其實我的粉絲大都不是很有錢,但是他們愿意把錢花給我。”“小西米”表示,做直播的確比較賺錢,但網上所說的月入幾十萬上百萬元只是極少數的情況,而且競爭越來越激烈,主播們為了多賺錢,會用各種手段,“比如說,年輕女主播的觀眾多是同年齡段的男生,所以‘撒嬌賣萌’就是必備的技能。”
與“小西米”的單打獨斗不同,主播“我想叫花花”則有專門的經紀人幫其打理工作。她介紹說,在斗魚平臺,每一名簽約主播都有自己的經紀人和內容管理團隊,幫助他們做推廣,教其更好地與觀眾互動,“一般說來,主播們的收入,一部分會被直播平臺截留,剩下的經紀人抽成后歸主播所有。”
鐵桿粉絲被主播稱為“后宮團”,而當紅主播也是直播平臺的“吸睛神器”,各大平臺為爭奪主播、獲得用戶,各種“挖角大戰”“燒錢競賽”早已屢見不鮮——2014年底,YY旗下直播平臺虎牙宣布簽下一系列知名主播;幾乎同時,一批虎牙主播宣布集體跳槽到斗魚,斗魚為此的花費以千萬計……
另一方面,激烈的競爭也讓各種“潛規則”在直播圈內盛行。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高級分析總監薛永鋒告訴記者,在不少直播平臺,聊天、唱歌、化妝、發嗲等早已成了“標配”。但隨著網紅數量越來越龐大,單憑這些內容,想要突圍困難重重。不少網絡主播開始游走在“灰色邊緣地帶”,暴力、色情、低俗、獵奇等違反公序良俗的內容層出不窮。
而在平臺監管方面,“關閉房間”“封號”等處罰雖常被提起,但和主播拴在“一根繩”上的直播平臺,卻可能“雷聲大雨點小”。據北京市文化執法總隊網絡隊副隊長秦永明介紹,今年7月,移動互聯網直播APP“嘿秀”因為有大量的淫穢色情表演已被停業整頓,成為北京市首家被責令停業整頓的直播平臺。
“目前直播行業能實現盈利的企業不多,有些甚至靠投資人的錢勉強維持。”傅政軍說,有些主播突破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個別網絡直播平臺心知肚明,但為了賺取流量和傭金,吸引融資,同大平臺展開競爭,往往會默認和縱容這種行為。
不止如此,刷單刷榜、數據造假也已成為行業內“公開的秘密”。記者在淘寶上輸入“直播、粉絲”等關鍵詞進行搜索,不少商家明碼標價,“2元購買5000粉,3元購買10000粉,38元包省熱門,88元包全國熱門……”
盛況,還能有多久
-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雙管齊下”,盈利模式創新迫在眉睫
業內人士和相關部門均表示,網絡直播行業要想獲得長遠發展,首先要加強對各種亂象的整治,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應“雙管齊下”。
實際上,相關部門早已打出監管重拳,給直播行業“降溫去火”。6月1日,在《北京網絡直播行業自律公約》實施了一個多月后,北京市文化執法總隊公布一批違規主播名單,9家網絡直播平臺的40名主播被永久封禁;7月12日,文化部依法查處26個網絡直播平臺,關閉4313間嚴重違規的直播間,包括熊貓、六間房等在內的12家網絡直播平臺被責令整改;7月底,公安部表示將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為期3個月的網絡直播平臺專項整治工作……
受此影響,不少直播平臺紛紛制定規范。映客直播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映客通過技術手段24小時對直播內容進行巡查,一旦發現有主播播出違法違規內容,將永久關閉主播賬號,拉入主播黑名單,平臺對其永不開設直播,并保存有關記錄,確保執法機構抽查時能夠隨時調取相關證據資料,“隨著各方面監管的加強,平臺發展得越好、主播的收益越高,他們反而會越謹慎,因為試錯的成本太高。”另一方面,YY、花椒等直播平臺也相繼開始實行“實名制認證”。
“現在的直播和以前不一樣了,觀眾群體相對固定,過了靠美色吸引眼球的時期了,主播需要靠內容取勝。”“我想叫花花”告訴記者,競爭日益激烈,如不精心策劃很難吸引觀眾。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表示,網絡直播平臺還要走出盈利模式的困境,創新迫在眉睫。
“除了游戲、秀場,未來直播還將更廣泛地應用在財經、體育健身、教育等垂直領域。”傅政軍認為,靠打“擦邊球”生存的平臺將會被淘汰,網絡直播將迎來新一輪行業洗牌。
“除了提升內容質量,也要打造個人品牌,將資金和精力更多地用在加強原創、探索多元內容上,以差異化滿足用戶需求。直播平臺要走精品化道路。”斗魚直播負責人說。
實際上,不少直播平臺開始在這方面創新探索。今年5月,口碑攜手陌陌“哈你直播”邀請百位網紅在全國10個城市進行“520為愛吃狂”的網絡直播活動;6月,花椒直播與途牛影視達成戰略合作,開設建立旅游直播頻道……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