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戲劇村外景。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上官云)隨著演出市場的發展,從鼓樓西劇場到蓬蒿劇場,再到繁星戲劇村、蜂巢劇場等,近年來,北京這些各具特色的民營劇場成為一道難以忽視的風景。然而,光鮮之下,亦需要真金白銀的資金支持。面臨水漲船高的各項費用,有的民營劇場開始謀求與商業共舞的發展模式,有的則仍然堅持商業要讓位于藝術,苦苦支撐。
水漲船高的租金
2016年4月份,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官網上公布了《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5年,專業劇場演出總場次8.41萬場,較2014年上升2.56%,總收入146.25億元,較2014年上升2.36%。其中,租場演出的場次和收入明顯提升。
同時,該《報告》指出,由于場地租金大幅提升,導致部分演出場所關閉或轉型,“一些民營劇場面臨演出場所由于租金問題而關閉、搬遷的危機,如南鑼鼓巷戲劇節主辦方蓬蒿劇場因租約到期面臨存亡危機,中戲北劇場租約到期后被改建為酒店”。
2005年,上文所提及的作為公共劇場的“北劇場”歷史終結;“租金貴”是一大誘因。有媒體曾算了一筆賬:當時北劇場算上場租在內一年的總開銷可以達100萬元左右;北劇場的場租是4000元一場,每年至少要上演劇目250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再趕上演出市場不景氣等原因,北劇場的虧損實難避免。
著名的蜂巢劇場所在地外景。
“租金是北京民營小劇場經營者長期的顧慮,很困擾。”繁星戲劇村董事長樊星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種種原因,這個情況在今天也并沒有太大改觀”。
以藝術性為先的“木馬”、“蓬蒿”
早前,那么對于小劇場來說,商業與藝術能否兼顧?無論是藝術水準、還是藝術特色,北京一些民營小劇場都曾擁有自己的“范兒”,但映襯到經營效果上,卻似乎并不理想。
曾經紅極一時的木馬劇場或許是個較好的范例。木馬劇場制作或演出的小劇場話劇一般有著比較鮮明的個性,比如頗被稱道的《迷偶》、《驢得水》等等。唐虓輝本人對藝術也有著執著的追求和要求,不愿意向市場妥協。他認為,“不管是戲劇的藝術形式還是思想性,一定要精雕細琢,不能像流水線作業那樣生產戲劇”。
道路邊上掛著的“蓬蒿劇場”指示牌。
但劇場經營似乎比排出一部好話劇要難。此前,據媒體報道,木馬劇場所在的蘋果社區房租高昂,年房租要一百多萬元,每個月房租十幾萬元,這對一個小劇場來說幾乎就是天文數字。經營三年多之后,“木馬”黯然告別北京。
頗具名氣的蓬蒿劇場經營者王翔亦有著類似經營理念。他認為,所有商業運營都要為藝術讓步,而戲劇最重要的是文學性。然而,蓬蒿劇場前期投入的120萬元已是王翔多年的積蓄,最初每年房租24萬元,而后每年達到93萬元。
“團隊運作費每年差不多60萬元,制作演出費50萬元。”按照王翔介紹的數據,除去政府各種形式的扶持補貼外,他一年要賠70萬元,“再加上蓬蒿劇場受規模所限,只有86個座位,無法擴大經營”。
距離中央戲劇學院不遠的一條小胡同里,蓬蒿劇場“隱身”其中。
藝術與商業能否共舞?
隨著暑期來臨,位于宣武門路口西北側的繁星戲劇村變得比平時更加熱鬧。話劇《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正在上演。據繁星戲劇村方面介紹,該劇最高票價為200元,綜合上座率80%左右,“星期五到周日票房幾乎全滿”。
但在剛成立時,繁星戲劇村并沒有這樣的“繁華”。2010年初剛開業不久時,看著可以容納二百多人的劇場里僅有十幾、二十個觀眾時,樊星會覺得有點“透心涼”。
“觀眾再少你也得演出,要讓大家在想看戲的時候想到你。”在這種堅持下,劇場的平均上座率開始緩慢增長。為了配合劇場經營,繁星戲劇村開設了三個主題餐廳,同時還有美術館、書吧,“我們要盡可能多一些收入途徑”。
話劇《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劇照。
此外,繁星戲劇村采取了多劇場的經營方式,保持每天都有兩三個劇場在上演不同劇目,算下來,一年大約有七八百場演出。據媒體報道,與別的劇場不同,繁星戲劇村還有一個特殊的部門——商務合作部,目前繁星自制劇在保證藝術水準的基礎之上,70%都有品牌植入:商務合作目前已經成為繁星的核心業務之一。
“北京是一個擁有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存在可觀的消費空間。”樊星介紹,目前北京民營小劇場基本都是在晚上演出,“其實下午演出應該常態化,也可以提高劇場的空間利用率”。
市場環境或仍然嚴峻
對于民營劇場經營的租金困境,樊星也頗有感觸。他認為,從整體來看,這對民營小劇場發展更是個嚴峻考驗,“我們盼著有一些扶持民營小劇院的利好政策出臺”。
樊星進一步解釋道,小劇場戲劇并不是一個高盈利的行業,但卻是很多年輕藝術家展示自我的平臺,從人才儲備、產業模式的探索等方面,都對文化市場有著積極貢獻,“如果因為資金問題,使得經營者、藝術家作出不得已的妥協,這個藝術創作的陣地就會失守”。
蓬蒿劇場入口處。工作人員介紹,沒有演出時不允許隨意參觀。
“任何一家民營小劇場想形成自身品牌,就需要長時間的持續演出。”北京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楊乾武指出,自2005年起,北京民營小劇場開始小有規模,吸引影視等各行業資金流入,但加上各種稅收及其他一些必要費用,在迎來發展時機的同時,它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嚴峻,租金貴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問題。
同時,楊乾武說,如果大環境沒有大的改變的話,這個困境可能也不會得到多大改善,“弱者會慢慢在競爭中被淘汰。它們也只能依據自身特點,各尋出路、各自謀求發展了。”(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