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題為《關于人民大學雷洋同學意外身亡的情況說明》的帖子在網絡空間熱轉。文章稱,5月7日晚,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雷洋從北京昌平家中出發前往機場接親屬而后失聯;次日凌晨,家屬接派出所消息,雷某涉嫌嫖娼,在被警車帶往派出所途中因心臟病突發死亡。
靠個人奮斗考入名校、留京就業,年僅29歲、初為人父,卻與“嫖娼”“警察”“死亡”等字眼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的故事,很難不引發網友的關注。面對逐步升溫的網絡輿情,“平安昌平”9日晚發布了消息。根據昌平警方通報,民警接群眾舉報將涉嫖男子雷某帶回審查,由于當事人“抗拒執法并企圖逃跑”,遂“采取了強制約束措施”,在此過程中,雷某“突然身體不適”,送醫后搶救無效死亡。
應該說,警方公布信息及時且必要,有助于還原事實、回應關切,是司法公開的實際舉措,體現出一種進步。但寥寥數言,尚無法確證當事人的違法事實,也缺乏事發具體時間、地點、經過等關鍵要素。更重要的是,圍繞此事,在家屬的說法與警方的聲明之間,存在一定程度出入,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厘清。這種背景下,人們在為生命消逝而惋惜的同時,多種猜測、質疑的聲音也一并在網上傳播開來。有網友如此留言:“疑點重重、撲朔迷離,真相究竟是什么?”
無論如何,一個生命的意外隕落,都足以令人痛惜,更何況還是一位年輕的父親。這也提醒人們,與其八卦當事人的個人信息、成長歷程、家庭關系,莫如聚焦人命本身,切實尊重死者。當天晚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執法過程是不是存在瑕疵,責任如何厘清……圍繞這起不幸事件的諸多細節,還有待相關機構進一步調查核實,以提供更多的證據、認真回復死者家屬的疑問,并在必要的情況下適時予以公開。
其實,無論一個人畢業于哪所學校、處在什么樣的社會階層,褪去外在的種種“標簽”,每個人都是普通公民,都面臨著最基本的生命權如何有效保障的問題!叭嗣P天”,對司法機關而言,如果在執法過程中,當事人遭遇了非正常死亡,那么對死因的說明尤應審慎、全面。只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答、作出經得起核查的結論,才是對死者及其親屬最負責任的交代,也才能從根本上疏導公共空間的不信任情緒。據媒體報道,檢察機關已介入并開展偵查監督工作,死者家屬也聘請了律師介入此事,期待事件最終得到公正解決。
不棄微末、從點滴做起,法治燈塔才能照亮社會的每一處角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當一個普通人的意外之死激起網絡熱議,這種關切與討論,既是對有關部門應對輿情能力的考驗,更是開展互動、樹立司法公信的一次契機。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