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不能在這里擺攤,請搬到里面去好嗎?”在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的杏花街道上,一位身穿城市管理執法制服的年輕人誠懇地勸說著一位在人行道上賣豆漿的大媽離開。黑色的皮膚和異國面孔卻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這位來自南非開普敦的“洋城管”秦波迅速吸引來了大批的圍觀者。
“我知道在網絡上我們出名了。”只有22歲的小伙子秦波淡然地說。7月16日,他和另外兩位分別來自中非和阿富汗的同學在安徽省合肥市作為志愿者體驗了城管工作,并因此迅速在中國網絡上火熱起來。面對著網民的好奇和爭議,秦波和來自中非的同學布林斯非常平靜,第二天早晨8點半,他們像其他城管隊員一樣,準時來到街道“上班”。
含義為“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的“城管”一詞在中國曾一度充斥著貶義的色彩。由于城管的職責中包括了對擺攤設點的檢查和規范,因此與小商販的對峙甚至暴力沖突等關于城管的負面消息屢屢曝光,城管成了一個飽受批判的職業。即使近幾年,全國各地的城市管理執法部門不斷采取文明執法等新措施來改變城管職業形象,甚至提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職業要求,“城管”依然不斷引發爭議。
“參加這項工作之前,我從電視上和很多新聞上了解過中國的城管職業。和我們的家鄉一樣,城管會和擺攤的人吵架等等。但是真正來做這個工作我覺得城管很辛苦,做這個工作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秦波和布林斯說。
“理解”成了目前中國從事城管執法職業的人們最需要的關鍵詞。包括秦波和布林斯這樣的外國人在內,邀請大學生、白領、官員、小商販等各種各樣的社會人群體驗城管工作,成了近幾年全國城管部門力求改變自身形象,獲得社會認同和理解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