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洞庭湖畔江豚的尸體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周治濤 攝影:通訊員徐典波
近一個月來,洞庭湖連續發生江豚死亡事件,截至4月15日,已經有12頭江豚死亡。可愛的江豚究竟為何而死,生前有著什么樣的遭遇?與洞庭湖一江之隔湖北石首市天鵝洲保護區里,生活的數十頭江豚還好嗎?
昨日(4月17日)上午,在中科院武漢白鰭豚館實驗室,專家對死于洞庭湖的江豚進行了“尸檢”,希望從中揭開江豚死亡之謎和找出保護之策。
現場直擊:腐爛令“尸檢”難度加大
4月16日晚8時許,載著江豚尸體的貨車從岳陽抵達武漢。4月17日上午9時,專家即對尸體進行了3個小時的解剖。負責解剖的中科院水生所鄭勁松博士表示,高度腐爛的江豚加大了“尸檢”的難度,整個檢測過程舉步維艱。
在實驗室外,記者遠遠就聞到一股濃烈的腐臭味,手術室內的專家只能不斷篩選那些腐爛程度較輕的部位,獲取標本。4月17日上午12時,江豚“尸檢”初步完成,除獲取的標本被保存在特殊的實驗容器中外,其他的江豚器官隨后被就地掩埋。
從實驗室走出來,鄭勁松一直緊鎖眉頭。高度腐爛的尸體,已使江豚的內臟嚴重損毀,加上江豚自身腸道細菌的迅猛繁殖,實驗人員尋找傳染病源的難度極大。鄭勁松表示,下一步研究所將對標本進行病理分析實驗,以確定江豚是否系中毒死亡并找出毒源。
死因聚焦:江豚尸體沒有消瘦跡象
作為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志愿者,4月9日接到江豚死亡的舉報后,岳陽職業技術學院獸醫副教授謝擁軍第一時間趕到了事發現場。通過向漁政部門爭取,他獲準解剖了3只死亡江豚。“解剖發現,江豚的消化道沒有食物,沒有外傷。”可以推斷,江豚很有可能是餓死的。“前段時間接連的降雨,將江豚帶到淺水的蘆葦蕩,最近水位下降,江豚擱淺了。”謝擁軍說,江豚餓死可能與此有關。
不過,武漢白鰭豚館館長趙慶中在完成解剖試驗后,發現江豚體態并沒有消瘦的跡象,也沒有掙扎的痕跡,這意味著江豚并不是缺少食物或者擱淺餓死的。
專家分析:中毒與電魚可能性大
4月14日,洞庭湖一天內發現的死亡江豚達4頭,現場參與打撈的漁民質疑,如此密集的死亡,江豚可能是中毒了。完成解剖后,專家昨日也表示,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江豚中毒或者被人電死的可能性較大。
趙慶中認為,在洞庭湖區域,最近血吸蟲高發,加上噴沙滅螺藥,雨水把藥物沖入湖中,造成一定范圍內污染。他表示,中毒后的江豚食欲不佳,死后腐爛較快,這與“尸檢”的初步結論不謀而合。
不過,趙慶忠也表示,在所有的江豚尸體中,除兩頭江豚有明顯外傷,其他的沒有明顯傷痕,不排除江豚是窒息而死,這意味著可能有人用電網捕魚時,也電暈了江豚,導致了多個江豚溺水,最終群體性死亡。
洞庭湖江豚究竟為何而死?專家表示,目前還只是推論,最終的結論還有待于近期對“尸檢”數據進行分析,以及對相關的標本進行深入的檢測。
記者探訪武漢白鰭豚館
江豚約一個月體檢一次
時而上浮,時而下潛,有時還在水面打轉轉。4月17日,記者在武漢白鰭豚館看到,7頭黑色的江豚正在游泳嬉戲,它們身體靈活,不斷變換著方向和姿勢。飼養員介紹,為了準確監測江豚的情況,工作人員大約一個月就會給江豚做一次體檢。“體檢包括抽血化驗、B超檢查和外表檢查幾個內容,主要是監測江豚的生長情況。”江豚馴養員王超群告訴記者,館內的江豚主要喂食小鯽魚,一頭江豚一餐1公斤小魚,一天的食量在4公斤左右,館內的水溫也會根據季節變化進行調節。
考慮到日常體檢對江豚生活的影響,馴養員常常會先根據江豚的習性了解它們的生活狀況,一旦發現異常會立即采取措施。“為此,馴養員必須和江豚關系密切。”王超群說。
石首天鵝洲江豚魚刺卡喉
保護應急機制及時除隱患
石首長江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保護區,不久前,該保護區內一頭江豚也因飲食不當,魚刺卡喉,差點帶來性命危險。不過,保護區啟動應急機制,及時消除了隱患。
4月17日上午,剛剛完成洞庭湖死亡江豚“尸檢”的武漢白鰭豚館館長趙慶中即準備動身前往石首天鵝洲,為那頭魚刺卡喉的江豚復診。趙慶中說,目前我省在江豚保護方面已經建立起來一套完整的應急機制,確保相關人員掌握江豚的急救知識。
天鵝洲保護區管理處主任胡良慧表示,目前保護區近40頭江豚健康成長,保護區內沒有船舶、噪音的影響,周圍的群眾都把江豚當作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