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王小山”微博貼圖 資料圖片
北川縣政府微博“@北川”聲明全文 資料圖片
近日,一則“地震遺址賣門票”的新聞,讓“5·12”汶川大地震重災區北川縣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有人在網絡上曝料稱,北川地震遺址紀念館已經開始賣門票,每位游客收費30元。此事經媒體轉載報道,引來不少質疑、批評之聲。
質疑者認為,收費涉嫌商業化運作,這樣做是對逝者的不敬;而紀念館方面回應,30元的收費包含17元車費、12元綜合服務費以及1元保險費,收費不以盈利為目的,僅用于遺址維護,并非“賣門票”。
收有收的說辭,否有否的道理,一時似乎難有定論。但如果抬高視線,在更大的范圍去仔細考量,就不難發現這張小小的地震遺址紀念館門票,不僅僅涉及區區幾十元的收費,而是牽動著人們對災區逝者的感情,觸碰著社會對災區恢復重建的關心。
誠然,地震遺址紀念館的建設、維護、運行,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收取一定的費用專款專用,客觀上有利于保障紀念館的正常運作,也有利于人們的參觀。但北川的地震廢墟下,長眠著當地幸存者的親朋骨肉,埋葬著全國人民的同胞兄弟,災區的恢復重建,更融入了全國各地群眾乃至海內外愛心人士的無私支援、傾情奉獻。參觀遺址,目睹地震的巨大破壞,寄托對逝者的深切緬懷,體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溫情感動,無疑是一次激發愛心的現場教育,一回觸動心靈的精神洗禮。一張收費的門票,很可能會絆住曾經伸出援手的八方來客參觀的腳步,傷害到曾經守望相助的珍貴感情。
一得一失,利弊立顯;何去何從,不言自明。要讓地震遺址紀念館更好地為參觀者服務,必要的經費保障當然必須妥善解決。或明確紀念館的公益屬性,將其經費納入當地財政,或采取社會募捐的方式,多方籌措經費,集思廣益,相信經費的問題總會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保護好地震遺址,是對逝者的緬懷和尊重,也是我們對子孫后代的一份責任。怎樣更好地發揮遺址紀念館寄托哀思、教育后人的作用,是公眾有必要也有權利了解的事情。無論是紀念館的經費問題,還是如何擴大紀念館的影響,都離不開公眾的關心和參與。如果當地政府和紀念館的主辦方能多一些對公眾情感的尊重,決策之前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多方溝通,達成共識,眼下的爭議或許根本就不會出現。當然,現在這么做,依然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