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全家之力、不惜節衣縮食,供養獨生子女上一個比較好的學校,以便有一個稍好一些、可以保證未來獨立謀生、自給自足的就業前景——這,是當代中國家庭最常見的生活模式。
一邊高調嚴禁,一邊半公開地按照不成文卻自能順暢通行的民間規則運作。令不行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呈現蔓延之勢——這,是學前和義務教育階段高收費、擇,F象陷入的怪圈。
在北京,“搞定”某個海淀知名小學的張女士,付出了25萬元擇校費,還為自己終于有送錢的機會而欣慰;在湖北武漢,雖然教育部門努力讓名校與薄弱學校捆綁辦學,但知名小學還是因為人數太多而只能大大突破每班45人限額,擇校費上漲到3.6萬元,進校后分班還得再次交錢;在遼寧沈陽,一些家長不惜實名舉報公辦小學對非對口生源收取擇校費且不留半張收據……
不必等到上小學。學前教育也正在成為一個孩子20多年受教育生涯中燒錢最厲害的階段。在京滬等地,為上“名園”提前兩三年報班“占坑”、繳納幾萬至幾十萬元“贊助費”、學費每月數千元的,絕非僅屬于個別“貴族”和“成功人士”……
“拼爹,拼錢,拼命”,網民如此概括為讓孩子“讀好書”而進行的拼搶。在“有學上”且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費全免的現實下,這樣勞民傷財、裹挾眾多家庭的優質教育資源搶奪戰和名校不清不楚的圈錢運動,著實令人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