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已經過去幾天,武漢漢陽知音西村菜場喧鬧依舊。住得離此地僅100米遠的87歲老太周菊貞每天仍要從這里走過,但她始終不能相信,就是在這里,身為軍醫一輩子救死扶傷的老伴跌倒后就再也沒有起來。
“如果有人上去扶一把,事情可能就不是這個樣子。”她喃喃自語。
比老伴周菊貞還年長一歲的李普(音),9月2日清晨在這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那本是普通的一腳踩空,但它很快出離了人們的想象:沒有任何一個人走上前扶一把,呼吸道被鼻血堵塞的老人,在倒地一個多小時后窒息而亡。
輿論頃刻被點燃,人們很快想起了此前的“彭宇案”。就像4年前彭宇一審被法院究責時人們驚呼“社會到底倒退了30年”那樣,輿論仿佛看到了“惡因”種下的“惡果”。簡單的類比之后,人們斷定這不是李普老人一個人的悲哀,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9月2日清晨,武漢88歲高齡的李普(音)老人突然摔倒在散步途中。這本是普通的一腳踩空,但它很快出離人們的想象:沒有任何一個人走上前扶一把,一個多小時后,老人窒息死亡。輿論頃刻被點燃,人們很快想起了此前的“彭宇案”。在一些人看來,李老先生在生命關頭所遇的冷漠,恰是“彭宇案”這一“惡因”種下的“惡果”。一次不足以致命的摔倒,何以讓一位并無病史的老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何克服“救助者恐慌癥”?個人如何在履行道德義務的同時,避免遭受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