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民俗專家說,七夕源于漢代,盛行于唐宋,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開始于漢代,因此,七夕節的形成也在漢代。當時就有“穿七孔針”“以瓜果祭牽牛織女”“登樓曝衣”的習俗。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也是我們在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七夕乞巧的記載。
“人們心目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仙女,所以七夕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王來華說,后來的唐宋詩詞中,七夕節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詩人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說: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都在宮中舉行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