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孩子”,非說“孩紙”;不說“喜歡”,非說“稀飯”;不說“有沒有”,非說“有木有”……在《當代修辭學》雜志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最近聯合主辦的一次社會流行語跨學科討論中,有學者分析認為:如今一些網絡流行語有“幼稚化”傾向。這到底是一些人的矯情還是集體無意識?
遣詞造句興賣“萌”
“‘獸(受)不鳥(了)了’、‘你腫(怎)么了’、‘看灰(飛)機灰(飛)呀灰(飛)’、‘支持有夢想滴(的)孩紙(子)’、‘看得偶(我)內牛(淚流)滿面’、‘超口耐(可愛)的說’……聽懂了嗎?走進了幼兒園嗎?要翻譯。”
“把‘漂亮’說成‘漂漂’,把東西說成‘東東’,把‘吃飯’說成‘飯飯’……不少網民動不動用疊音詞,是在裝可愛嗎?”
“一口一個‘有木有’的‘咆哮體’,簡直叫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