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湖南省溆浦縣一場因村民焚燒香紙祭祖引發的山火吞噬了三個人的生命。為避免類似悲劇上演,相關職能部門全面部署森林防火的同時,大力倡導文明祭祀。但與沿襲多年的傳統習俗相比,實現低碳清明任重道遠。
清明是中國民間祭拜祖先的傳統節日,燒紙、焚香等祭奠方式沿襲千年,根深蒂固。近年來,更有“別墅”、“奔馳”、“小蜜”也成為祭祀用品, 清明已變得不再清明。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去年清明節當天,全國“白色浪費”即香蠟紙燭等祭品花費便高達100多億元。。而每年清明前后,因祭祀引發的山火更是多不勝數,經濟損失無法估量。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與普及,各地開始大力宣傳文明、低碳祭祀。打開電腦,點擊鼠標,獻一束鮮花、點一枝蠟燭、留一曲旋律,或在論壇上抒發自己的思念,安全環保卻同樣承載了無限情感。在北京、上海等現代都市,即便是墓前悼念,也是簡單的獻上一束花,或是植上一棵具有特殊意義的樹。
改革傳統祭祀的弊端,樹低碳祭祀新風,必將成為今后清明的主旋律。但不得不承諾的是,在農村人口仍然占據多數的中國,在互聯網尚未全面入村到戶的今天,要讓生活在農村的祭奠者完全改變傳統方式仍然任重道遠。這需要政府進一步針對農村廣泛開展文明祭祀宣傳活動,積極引導廣大群眾移風易俗,向封建的不文明行為告別,更需要相關部門推行有效措施,在農村創設文明環境,不斷探索文明的祭祀形式,還清明“清明”之風。(記者 劉雙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