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
賬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注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松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云變幻,在每一個家庭賬本上,幾乎都能找到具體而微的喜怒哀樂。
養老金的別樣“縮水”
艾學用
70歲,湖北天門退休職工。記賬55年。
艾學用今年70歲了。艾學用的父親是一名會計,受父親影響,1956年,15歲的艾學用就開始把生活收支的點點滴滴計入賬本,至今已經堅持了55年。
1961年,艾學用走上了教師崗位,成為一名中學老師。最初,他只是一個實習教師,每個月只有29塊錢的工資,轉正后漲到了33塊。此后15年,艾學用的工資只漲了1塊錢。
據艾學用介紹,當時,農村還是靠掙“工分”來分糧食和酬勞。在天門市農村,一個“工分”四角錢,而一般來講,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年就三四百個“工”,整日勞作的話,一年的收入才160元。
在那個年代,艾學用日常生活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開支,每個月主要的開銷就是給學校食堂交上幾塊錢的伙食費,到年底還能攢下100多塊錢。
1962年,艾學用結婚,總共花了100多塊,其中最大的一筆開銷,是和老婆一人做了一套新衣服。擺酒席宴請則是小錢,因為當時的米面油非常便宜,艾學用記得,當時的米才9分錢一斤,魚兩三毛一斤,雞蛋2分錢一個,而且在農村分的還有糧食,所以整個結婚酒宴辦下來就沒用多少錢了。
1989年,艾學用調到了《天門日報》,一干就是11年。在報社,艾學用做到主任記者級別,1995年10月,他的工資已經漲到了645元。這在當時,可以稱得上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了。
雖然當時的柴米油鹽價格相對于10年前已經翻了幾倍了,比如,大米已經從原來的一兩毛一斤漲到8毛一斤了。但是,對于艾學用來說,這些都在完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艾學用笑著說,也就是普通家庭,不過日子比以前更好過了。
艾學用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上個世紀90年代時,三個孩子先后結婚,為了體現公平,艾學用統一了支出標準——2萬元。而這兩萬元的花費中,家電占了大頭。據其介紹,當時,1300元一臺的小彩電是“開后門”買到的,電冰箱需要兩三千元,沙發也要幾千元,而柜子、箱子等木家具則是自己找人做的,當時日常吃穿用的開銷也有增長,總共算起來就是這個數了。艾學用說,當時好在不需要擔心房子,要是現在,光房子這一項就難支撐了。
2001年,艾學用退休了,以“副高”級別算,每個月可以拿1200塊錢的退休金。相對于10年前的“中產階級”的生活,如今的艾學用成了真正的工薪階層。當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老艾對記者說:“我的是高級職稱,中級職稱才只有幾百塊呢!”
從2001年到2007年,艾學用的退休金一直保持1200元的水平,而與此同時,物價的增長正不知不覺地讓這點退休金顯得越來越少。根據艾學用的賬本,2005年,大米已經漲到了1.6元一斤,在過去五年內增長了77%;5公斤一桶的食用油從2001年的40元漲到了50元,增長達25%。對于退休后的艾學用來講,除了吃、穿等基本生活開支,其他的就盡量避免了。
2008年,艾學用的退休金漲了,從原來的1200元提到了1400元。2010年,艾學用每月的養老金提到了2300元。而與此同時,物價的增速在艾學用看來則是驚人的。2010年10月,食用油價格已經翻倍,漲到了80元每桶,有的甚至達90多塊,而同等的大米已經漲到了2.3元每斤,肉則漲到了十五六元一斤。艾學用說,養老金跟不上物價上漲的步伐,錢越來越不值錢了。“它漲我就不買唄,我就買點吃的,所以物價雖然對我的生活有影響,但也能過。” 艾學用樂呵呵地說。
艾學用自寫春聯表變遷
1975年(艾學用的妻子全年掙工分483.77個,每個工價0.474元,收支相抵當年超支36.76元。)
多年未進一分錢;今夕又是超支戶。橫批:何時為止。
1984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艾學用家有責任田3畝,承包產量達3820斤,承包任務1300斤,加上家庭副業收入600元,買了一頭牛。)
三中全會指航向;一號文件開富路。橫批:大有希望。(記者 李鳳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