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年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中紀委常委、秘書長吳玉良表示: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最近要出臺有關公車配備使用的新規定,這個規定比過去更加嚴格,比如對省部級干部公車配備的標準排氣量和購置稅都比過去嚴格,對黨政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的公務用車的編制也比過去嚴格,公車配備的標準和公車的總數量要下降。
新華社昨日發表文章分析說:這意味著“史上最嚴格”的一輪公務車改革即將啟動,改革順應民意,將有力推動政府部門職能和作風轉變;文章強調:公車數量和支出費用公開是改革深入進行的大前提。據新華社電
試點:
部分地區改革變成“分錢”
回顧近些年各地公車改革進行的摸索和試點,不乏失敗的教訓:例如,一些地方曾經把公車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錢”,區委書記、區長每年“車補”居然高達七八萬元。消息被曝光后,這種背離公車改革初衷,排排坐分果果式的“車改”被果斷叫停。也有成功的經驗:例如,也有的地方為了便于民眾監督公車使用,推出了統一的公務車帖或公務車牌;有的地方為了鼓勵公務員短途騎車辦公推出了公務自行車。
北京市治理交通擁堵綜合措施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不再增加公務用車指標;但新華社昨日發表文章指出:以網民和群眾的呼聲和本輪公務車改革的方向衡量,這應當只是北京市公車改革的“最低標準”。
文章說,下一步,應當明確北京目前的公務車保有數量,并順應全國公務車改革的大方向,繼續降低北京市公車配備的標準和公車的總數量。目前,北京也在倡導百姓公交出行、低碳出行、綠色出行,作為北京的公務員,更有責任在公交出行上率先垂范。
難題:
如何遏制公務車成特權車
新華社文章認為:在當前車改進行的過程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公務車在維修環節出現的維修材料投標報價缺乏執行約束力,部分維修材料利潤空間偏大等新漏洞。這反映出公車改革和監督應當貫穿公車使用全流程,避免公車維修成為唐僧肉。
公車改革的另外一大難點是如何遏制公務車成為特權車。近些年,各地一些公務車在馬路上橫沖直撞、耀武揚威的駕駛風格引發了極大的民憤,尤其是公交車道儼然變成了公務車道,更是應當下大力治理。
記者此前調查發現,近年來全國已有十多個省區市政府取消了擁有特權的“O”牌照,這無疑也是公車改革的應有之意。但是相關部門更要意識到,公務車的“特權馬甲”往往有很多種,尤其是民用號段中的某些“特權號段”,更容易因為官商混用導致特權泛濫、失控和“李鬼”橫行,下一階段亟待有關部門嚴加監管。
前提:
深入改革需公開數量和費用
新華社文章說,公車改革是精細化管理、科學管理的系統工程,技術核心方向是合理壓縮公務車全流程的各項開支,政策核心方向則是以公車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作風轉變,公車數量和支出費用公開則是改革深入進行的大前提。
當前,各地進行的公車改革急需得到全國性的指導意見,讓偏離正確方向的“變味車改”回到正軌,讓卓有成效的地方車改經驗盡快上升為具有可操作的全國性做法。這不但需要出臺各項嚴格的制度保障落實,還需要在車改政策制定過程中,逐步健全各項監督、聽證機制。尤其是從以往的經驗看,“史上最嚴格”的一輪公車改革未來還要在落實環節狠抓不放,絕不能讓執行環節的變通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破壞落實效果。
[新聞背景]
公車消費數額說法不一
2010年12月27日出版的《中國經濟周刊》報道稱:來自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的一份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黨政機關及行政事業單位公務用車總量為200多萬輛,每年公務用車消費支出1500億元~2000億元(不包括醫院、學校、國企、軍隊用車以及超編配車),每年公務用車購置費支出增長率為20%以上。該報道同時寫道:“即便每年公務用車消費支出已達上千億,還是遭到質疑稱其嚴重縮水。”
2009年7月4日出版的《羊城晚報》刊載評論說:“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曾披露,2004年全國公車消費4085億元,公款吃喝2000億元,公費出國3000億元,共約9000億元。很快有人說夸大,不夸大的數字據說是1201億元……‘三公消費’,官員論級排坐,人人得而享之,但總賬神神秘秘,仿如天機。”
2010年4月份,北京市相關部門發文通報,目前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公務用車總量4.9萬輛。而當年11月3日,央視披露北京公務用車已達70萬輛,占本市機動車總量的近15%。兩者公布的公車數量相差較大。記者就北京公車數量采訪了該市多個部門,但相關部門均表示“不便”或“無法單方披露”,并透露“這個問題很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