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門找兒子,何智民總帶著這樣的卡片。左邊是兒子辦身份證時拍攝的大頭照,右邊是兒子的信息。付雁南 攝
何智民每次都騎著這輛沒有頂棚的三輪摩托車去找兒子。在他身后的硬紙板上,貼著尋人啟事。付雁南 攝
12月19日,劉小平回到東三爻村的家中,家人拿出以前的相片對比。董國梁 攝
劉小平領著大家來到自己曾經被迫做工的磚窯,尋找一起干活的工友何文。董國梁 攝
打從半年前二兒子走丟之后,何智民的生活一下子全亂了。
在陜西省三原縣的家里,他的農田再沒認真種過,去附近市場賣菜的活計也做得有一搭沒一搭,甚至,幾個月前就該拾掇干凈的玉米棒子,現在還堆在房門口的臺階上。
“我就想尋我的娃。”這個62歲的關中老漢固執地說。盡管,他那個名叫何文的“娃”已經是個35歲的中年人,而且在鄰居們看來,他的娃“腦子不好”,是個智障。
他只想找自己的兒子。老人把兒子的照片印在身份證大小的卡片上,在路上逢人就發。他還去商店里打印A4大小的尋人啟事,在電線桿、廠房外墻上“不知道貼了多少張”。
前些天,他一度聽到希望在敲門。12月18日,在一個三輪車夫的指引下,在鄰近的高陵縣,何智民見到了一個滿臉塵灰的男人,臟兮兮地蜷縮在三輪摩托的車斗里。他急急忙忙跑了過去:“這就是我兒啊!”
可當他手忙腳亂地把眼前這個男人攙起來,靠在自己身上,激動得幾乎要流出眼淚時,卻突然發現,這個五官幾乎被黑色污垢淹沒的年輕人,“不是我的兒”。
老漢后來知道了,這是一個和自己的兒子一樣,被拐賣到當地磚窯的智障勞工。
第二天,在媒體和警方的幫助下,何智民聯系上了年輕人的家人,那是一個同樣為了丟失兒子而焦急萬分的家庭。
“自己娃沒找到,倒給人家把娃找到了。”滿頭白發的老漢有些自嘲地笑著說。這個小插曲沒留給他多少時間用來失望,就在第二天,他又騎著自己小小的三輪摩托車,踏上了尋子的路途。
沒有什么事比找兒子更重要了
天還沒亮,何智民就準備出發了。他打開院子的大門,把自己那輛沒頂棚的三輪摩托推出門外。在綠色的車斗里,原本用來包裝煤氣爐的黃色紙箱已經被壓成了扁平的硬紙板。何智民拿起紙板旁一個裝有一次性紙杯的塑料袋,用右手的兩個指頭從里面摳出些面粉熬成的糨糊,抹在尋人啟事的背面,然后把這張白紙小心地在紙板上貼牢、壓平。
用家門口堆著的玉米葉子抹掉手上的糨糊,再把貼有尋人啟事的硬紙板用麻繩捆在車斗上,何智民就騎著自己的“三摩”上路了。從他的家到高陵縣煤礦最密集的榆楚鄉有40公里的路程,對于這位尋找兒子的父親,這段距離相當于在摩托車發動機的轟鳴聲中歷經一個半小時的顛簸。
大兒媳曾經看到他帶著好幾處傷回家,懷疑他在外面受了欺負、吃了苦,可老漢堅持自己“沒事”,什么也不說。有時候,找兒子找得太晚沒法回來,他就把三輪摩托停在路邊,自己窩在后面不到兩米長的拖斗里,蜷著身子湊合著睡一覺。
“還好那時候是夏天。”何智民憨憨地笑著說。
他永遠記得兒子走丟的那一天。6月2日,何文騎著一輛白色的小號自行車出了門,給家里打回一通電話,說有人要請他去“干零活”。在此之前,何文的小侄子曾經在寫作業時隱約聽到他接了一個電話,一個女人在電話里告訴他,有一份活計,每天“包吃包住70塊錢,還給一盒煙”。
一開始,家人并沒有覺出什么異樣。這個兒子雖然“腦子不好”,身體卻很棒,常常幫家里干農活,幫開挖掘機的哥哥裝車,村里的鄰居蓋房子,也喜歡叫他去幫忙做些簡單的工作。直到發現兒子晚上沒有回家,手機又一直關機,何智民才發現了問題:“兒子丟了!”
這個在農村呆了一輩子的老人想不出兒子可能遇到了什么問題。他猜想,兒子大概找不到回家的路,流落到別的村子要飯去了。于是,老漢和自己的大兒子何安康沿著附近的鄉村一個一個打聽過去。在剛開始的半個多月里,兩個人跑遍了附近的3個縣。
為了便于打聽消息,何智民從抽屜里翻出兒子辦身份證留下的大頭照,塞進香煙盒與透明玻璃紙包裝的夾層里。于是在夏季的關中農村,時常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個滿臉皺紋的老漢,舉著一盒香煙,湊到旁人面前,滿臉堆笑地詢問著。
講話的時候,何智民的脊背總會不自覺地彎下來,眉眼間露出溫順的笑意。他的頭發和胡子都已經變白,亂蓬蓬地支愣著,環繞著他布滿皺紋的臉。
詢問兒子的下落,他幾乎只挑那些和自己一樣的小人物,比如路邊的清潔工,或者那些被稱為“騎三摩的”的三輪摩托車車夫。
而這些小人物也給了他足夠的善意。在淳化縣,一位村民看見他寫在煙盒背面的“重謝”字樣,連連擺手:“你放心,只要看到了我肯定給你電話,但是我一分錢都不要。”而高陵縣的一位女清潔工則關切地告訴他,在附近的磚窯里有一些智障工人,“你應該去那尋一尋”。
在之后的日子里,何智民把大多數時間放在了那些磚窯周圍。他去村口的商店里印了“不知道多少份尋人啟事”,四處張貼,包括磚窯的圍墻上。他還專門印了名片大小的卡片,上面有兒子的照片和資料,包括“35歲,身高1.75米,有智障”。后來一個清潔工告訴他,自己曾看見過何文從磚窯里跑出來,當時滿臉胡子。何智民連忙在資料上又補上一條“現為串臉胡”。
他每天清早出門,在路上“逢人就發”這些小小的卡片,并且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對于這個老人而言,好像沒有什么事情比找兒子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