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自己無關”的表態,其原因可能遠不止“職責不明”這么簡單
12月26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假蛋真相》,揭露部分制假者打著“人造雞蛋技術”的幌子騙取培訓費。造假者的見利忘義令人憤慨,另一個細節同樣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有關部門在誰來監管人造雞蛋問題上都“點別人的將”,堅稱“和自己無關”。
且看他們的表態:
北京市工商局豐臺分局工作人員:“我覺得是不是由技術監督局來認定。”
12365質量技術監督系統投訴舉報熱線:“農業局,雞蛋是屬于農產品。”
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工作人員:“農業部門不管人造,它已經不是從雞體內產出來的對象了,這完完全全屬于工商部門管的事。”
……
這些年,在網上、街頭,傳授人造雞蛋技術的廣告隨處可見,相關報道也不時見諸媒體,這一不法行為幾乎是以公開的方式在進行。在百度網站搜索“人造雞蛋”,有711萬多個網頁,大多數內容都和“造假”、“騙局”有關。百姓受其害時間之長,由此可見一斑。之前曾對造假者何以如此肆無忌憚感到困惑,看完央視節目,一切全明白了:原來沒人管——有哪個部門會去管“和自己無關”的事情呢?
社會轉型期,少數不法之徒利欲熏心瘋狂造假,難以完全避免。但只要有關部門恪盡職守,不法行為一露頭就堅決打擊,不法分子就會心存忌憚,百姓也會對這些造假行為的懲治、取締充滿信心。遺憾的是,百姓的信心卻不時被有關部門的不作為所銷蝕。
從現實看,如果查處某一非法行為的職責專屬于某個部門,工作一般能積極主動。一旦分工不甚明確、各部門職能有交叉,互相推諉則往往成為常態。比如,“19個部門管不好一個井蓋”、“七八個部門管不好地溝油”。前不久的“奶粉激素風波”,一個重要誘因就是消費者“檢測無門”。
應該承認,出現互相推諉現象,確有職責不明的因素。拿人造雞蛋來說,如果有關規定明確這事兒歸哪個部門管,也就不會有現在的扯皮。這提醒我們,在相關立法工作中,劃定職能部門分工應力求明確、具體,避免職能上的交叉。但這恐怕也不是問題的主要方面。在現實當中,職能的交叉不僅難以完全避免,有時甚至是形成執法合力的需要。此時,以什么樣的態度、精神去對待,就顯得至關重要。
職能交叉,往往意味著不同部門都有查處職責。同樣是在一些“職能交叉”領域,我們卻看到許多部門在“搶著管”,比如在審批發證環節,比如在開發收費的時候。可見,所謂“監管真空”,固然有職責分工不明的因素,但那些“和自己無關”的表態,其原因可能遠不止“職責不明”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要有“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理念,要有為人民服務的職業擔當,積極開展本職工作,切實維護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