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7時,豐臺區成壽寺公交站,由于公交車太擁擠,最后一個擠上公交車的乘客衣服被車門夾住。
2007年,北京公共交通實行低票價。此后每年,北京投入巨資用于維持這一政策。今年,市財政安排了128億元,其中地面交通補貼90多億元,軌道交通補貼30多億元。
價錢下來了,但很多市民發現,公共交通出行率的提高,帶來的是公交地鐵越來越擠,高峰時段部分線路要靠站點工作人員往里推,才能關上車門。
市委書記劉淇近日指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要標本兼治,多措并舉。特別是要加快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地面公交為主體的公共交通體系,自行車、步行等多種交通方式協調運轉的綠色出行體系。
【政策病癥】
公共交通“擠”掉尊嚴?
阿蘭(化名)是六里橋北里附近一名交通協管員,從2007年開始,她就在這里負責維持交通秩序。揮動小旗,右手推著乘客的背,配合著關門的節奏,順勢將乘客推上公交車。三年來,阿蘭每天早晨都要不停地重復這套動作,尤其是對擠300路、323路和661路車的乘客。
地鐵運營公司新聞發言人賈鵬此前表示,工作日早高峰,1號線載客率瞬間值可達120%,“達到要靠人把乘客推上去的程度。”目前,地鐵1、2號線已縮短到最小運行間隔至2分15秒和2分,達到這兩條老線的設計極限值。賈鵬估算,縮短運行間隔后,“不再需要人推,乘客之間可維持5到10厘米的距離。”
“10厘米的距離,在早高峰時根本就是夢想”28歲的房娜是忠實的地鐵族,對于地鐵,讓她又愛又恨。“早晚高峰,地鐵里擠得讓人覺得已經喪失了最起碼的尊嚴。”
房娜說,每天兩次和大批陌生人前胸貼后背,對乘客,特別是女乘客實在是種煎熬。再有2個月房娜將告別這種煎熬。她說,她已在周末去駕校練車,2個月后,就能拿到駕照,發誓和乘坐地鐵的日子告別。
低價公交“逼”人買車?
交通部門呼吁市民盡量改變出行習慣,多乘坐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以節省時間,減小交通壓力。
然而,有關部門的建議,不少市民并不買賬。家住天通苑的市民孫女士說,雖然被堵到頭昏眼花,她也不愿意放棄開車。相比于公交地鐵的擁擠程度增加,她寧可坐在自己的車里堵,也不愿擠在公交車里堵在路上。
三年前,公共交通低票價一出臺,叫好聲一片。
可是孫女士卻不這么認為,低票價降低了公交車的門檻,似乎對大家都公平了,可結果是讓北京不再有能夠乘坐舒適的公交車了。那么,希望多掏錢坐得舒服些的乘客就只能放棄公交了。如果他們就此選擇騎自行車倒也是個環保的選擇,偏偏他們不會這么做,而更大的可能是就此選擇私家車,因為他們正是乘客當中最有經濟實力的那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