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商業保險外,中國人的養老兩大支柱——社會統籌和企業年金,目前都面臨新的挑戰。
由于保值增值渠道非常狹窄單一,個人養老賬戶這池不斷積累的巨量資金之水,隨著中長期CPI(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可以預期的攀升,面臨不斷被“蒸發”的窘境;而企業年金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可以用三個百分比來描述——企業參與率1%,參保人數占全國就業人口約1.6%,企業年金占退休收入替代率1%。當前全國擁有基本養老保險的2.2億人中,僅有1179萬人擁有企業年金作為其補充養老保障,且主要為國有壟斷行業企業員工。
根據清華大學養老金工作室提供的數據,在2012年至2017年,中國14~64歲勞動人口開始下降,2035年65歲以上人口約2.94億,將出現不足2個納稅人供養1個養老金領取者的局面,即“老齡危機”。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悉,目前國家相關部委正在加緊研究制定關于養老賬戶的投資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其中城鎮職工個人養老賬戶基金投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臺。
跑不贏CPI
城鎮職工個人養老賬戶基金投資管理辦法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臺。基金公司已開始綢繆規劃布局,期待可以在這塊大奶酪中分到一份
不斷被做實的中國個人養老賬戶基金,正在無聲地被另一種力量不斷“做虛”:由于保值增值渠道非常狹窄單一,這池不斷積累的巨量資金之水,隨著中長期CPI(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可以預期的攀升,面臨不斷被“蒸發”的窘境。
“積累型的社會保險基金必須進行投資運營,之前關注的主要是養老金挪用等顯性風險,但是貶值的隱性風險同樣需要引起注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基金司司長陳良說。
個人養老賬戶基金分為城鎮職工和新農保兩個賬戶體系。《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從人保部相關人士處獲悉,針對這兩個賬戶體系的投資管理辦法都在加緊研究制定,其中城鎮職工個人養老賬戶基金投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臺。這個“辦法”的核心意圖,是希望從制度層面解決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難、保值增值難的問題,為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構建主體框架。
盡管最終方案尚未成形,一些基金公司已經嗅到這塊巨大奶酪的芳香:他們開始綢繆規劃布局,期待一旦政策出臺便可以從中分到一份。
養老金“縮水”
陳斌和他的同事已經在為自己養老保險金的未來而糾結。
29歲的陳斌在京工作八年,做軟件工程,月薪15000元。由于收入水平較高,他按照北京市養老保險繳納的上限交費,即每月繳納額是北京市2009年人均月平均工資3倍的8%,大約960元。
在陳斌看來,這抑制了他現在的消費,卻只換得未來一個不確定性。“養老保險要等到20多年以后才能兌現。現在的1000元對我來說算一筆錢,能買一頂宿營帳篷,出門郊游能立刻派上用場,可等到退休后,那時候的1000元會貶值成什么樣子?能給我的生活帶來什么變化呢?”陳斌問。
有貶值顧慮的不僅是陳斌這種白領階層。來自廣東佛山的民營企業老板黃先生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其公司所雇農民工對繳納養老保險也存在類似的心結。
“物價在漲,對于那些等米下鍋的人,肯定會在乎這筆錢。”黃先生說,“他們擔心省下這筆未來可能縮水的錢卻讓現在的日子更緊張,不劃算,于是有些人就提出來不要交了。”
縮水的風險已然存在。按照目前基本養老保險管理制度的規定,結余的養老金主要是購買國債和銀行存款,不能用于投資。由于特別國債的缺乏,養老金買不到收益率合適的國債。而在銀行存款中,有近80%到90%的養老金都是短期存款,存款利率比較低,增值幅度很小,和物價相比還是在貶值。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指出,從2000年至2008年,中國的CPI年均增長率為2.2%,而養老金的年均投資收益率連2%都不到,這就意味著每年要損失幾十億元,福利損失很大。另外,如果按照目前的數字測算,我們養老金的實際購買力每年都下降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