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令禁止到默許,從“地下情”到公開允許大學生結婚,再到如今的怕“被剩”而主動出擊,大學校園的戀愛觀經歷了“動蕩”的歲月。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教授曹文彪表示,校園戀情的變遷是社會觀念自由開放度的一個縮影。
“剩族”危機:鼓勵校園戀愛
“剩女”、“齊天大剩”、“大齡女青年”……這些新名詞正在改變著人們對校園戀愛的發展模式。很多家長出于種種考慮,也轉變了過去保守的思想,鼓勵孩子在校園戀愛,甚至主動給“愛情費”。
根據中國紅娘婚戀研究中心調查的《2010相親現象對大學生婚戀觀影響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近九成的大學生都已經有戀愛經驗。
記者在采訪了一些大學生后發現,選擇在校談戀愛緣由很多。有大學生認為,大學里談戀愛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方法,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也有人說,大學生談戀愛一種體驗,是現存為數不多的無憂美好時光;也有同學是擔心自己“被剩”,想在大學就找好心儀的對象。
但有一點必須承認,大學戀愛變得更為理性。
據上海某高校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重戀愛過程高于重視結果”的認同率竟高達70%以上。“大學戀愛真正能走到最后的還是少數,但如果沒能在大學期間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是有遺憾的。” 一名在校生說。
當然,在采訪中,也有大學生不無避諱的說,過去讀書太壓抑,想在大學談場戀愛,來個徹底的放松。另外,也有不少人表示大學戀愛純粹是因為空虛、寂寞想找人“陪”。
從愛情禁錮到自由開放
然而五十年前,別說“同居”,就算是拉手走校園也是被視為違紀的。
據了解,上世紀50、60年代,大學里沒有任何關于愛情的浪漫記憶。按當時的規定,所有高校都嚴禁在校大學生談戀愛,甚至把“在校學生嚴禁談戀愛,違者退學”的校規寫進了學生守則。
“那時候,男女同學之間說話都很少,即使互有好感,也是"地下鴛鴦",活動高度保密。”畢業于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化學系的黃老回憶到。
進入80年代,受到以瓊瑤為代表的港臺文藝作品的影響,校園戀情漸漸浮出水面。直到90年代,大學生的戀愛觀開始有了重新的定位,隨著進行了一場根本性的革命。
如今,曾經為大學生們設置的愛情樊籬已在時光的歲月里不知不覺地倒塌,大學校園里的愛情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