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敬稱相公娘子如今多喊老公老婆
關于七夕是否“中國情人節”的爭論,近年來一直沒有停止。一邊是許多專家對這種“硬給中國傳統節日套上西方外衣”做法的駁斥,另一邊,商家們卻年復一年地打出“七夕情人節”的噱頭。最近,又有了一種新的說法:向牛郎織女學習婚姻愛情觀是十分必要的,七夕節應定為“夫妻節”。這一說法在引發又一輪七夕討論的同時,又牽出了另一個話題:“夫妻”與“情人”何以涇渭分明?夫妻稱謂的流變到底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提議:七夕節定為“夫妻節”
有網友認為,中國古代就有的七仙女和董永傳說,比西方情人節早產生了不知多少個世紀。拿西方洋節來稱呼中國的七夕,就好比是讓清朝人給明朝人取名字。也有媒體人士在博客中提出,七夕有兩個有名的別稱——乞巧節和女兒節,證明了女孩子向織女學習女紅技巧才是這個節日最主要的內容。鑒于中國古代社會歷來沒有“情人節”的產生土壤,因此將七夕定為夫妻節倒是非常合適的,牛郎織女就像分居兩地的夫妻,正好成為一年一度的節日。
專家:“情人”夫妻不可混為一談
這一提議,引發了網上的又一輪討論。有網民認為:“在西方,夫妻、情侶都過情人節,而且每一對夫妻,不都得先經歷作為情侶、情人的過程么?何必非要劃分界限?”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曾應楓表示,在中國傳統社會,情人與夫妻絕對涇渭分明。“情人在中國古代是一個貶義詞,相當于第三者。在封建社會,如果哪個女孩子是他人的‘情人’,那是要拉去浸豬籠的。”曾應楓說。與此同時,她也不贊成將七夕定為“夫妻節”的說法。在她看來,七夕節包含了很多元素,包括天上、人間、愛情、婚姻、離散、團聚等,表達了人們追求美好婚姻愛情的理想,如果生硬地為七夕套上“夫妻節”的帽子,會淡化了“乞巧”這一重要內涵。“對于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不要隨便套上現代人的觀念。”曾應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