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幾年您一直致力于調查收藏界的混亂現狀,那么在您看來,造成國內文物市場造假“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吳樹:改革開放以后,人們手里有錢了,于是懷著各種想法殺進了文物市場。富豪階層很明確以投機和投資為目的,好古的知識分子也買來玩玩,普通市民主要以撿漏為主,因此形成了不同階層齊動員的全民收藏。但傳世的古董畢竟有限,數量遠遠不夠,怎么辦?于是有人去盜墓,有人去造假!其實,中國古代就有仿古工藝,宋代就有了成規模的仿制,到民國形成了歷史上的另一個高峰,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瘋狂。
此外,西方資本對國內文物市場的刺激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近20年來西方資本對其掌控的元明清官窯瓷器高標價炒作、拋售,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拍到兩億多元,明清官窯動輒上千萬元,這給國內市場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再加上國內富豪的盲目追捧,權威專家們的價值評判失誤,導致元明清三代官窯瓷器的市場價格畸形飆升,暴利效應直接帶來了高仿品的繁榮。
還有政府監管不力、《文物保護法》和《拍賣法》在實施上的無能為力,也縱容了造假市場的繁榮。
記者:目前國內文物高仿行業的整體狀況怎樣?造假重災區在哪里?
吳樹:文物復制一般有三種目的,一是對于國家無法收藏原物的珍貴文物進行仿造,使其能夠替代原物,起到普及歷史知識、研究當時文化的積極作用。二是一種半文化、半商業的復制行為,就是明確告知商品是藝術復制品,為了滿足部分酷愛古代文物,又沒有經濟能力購買原物的需求者,這種復制行為能夠起到傳承民族傳統工藝、普及文物知識、滿足市場需求的正面作用。三是出于商業暴利目的的造假行為,這種復制開宗明義,就是為了騙人騙錢,從法律角度看是違法行為。
現在中國文物造假的種類很多,其中數量較大、交易最活躍的大概有三類:陶瓷器、玉器、青銅器。以市場上數量最多、交易量最大的陶瓷造假為例,目前最受市場追捧的陶瓷贗品主要模仿對象有藏界通常所稱的“官、哥、汝、鈞、定”宋代五大名窯生產的器物和景德鎮生產的元明清官窯瓷器,其中造假時間最長、造假水平最高,對文物市場殺傷力最大的是后者。
記者:景德鎮造假業的存在有什么特殊背景?
吳樹:制作元明清官窯高仿品,景德鎮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那里的官窯文化文獻資料相對完整。二是生產工藝的傳承未曾間斷。三是生產官窯的特殊原料至今猶存,如胎土二元配方所需要的麻倉土并不像專家們所言已經絕跡,而是仍在被偷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