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即將來臨,新賽格電子城布防沙袋。徐滔王猛攝
■史上最強暴雨、44個水浸黑點、21條道路嚴重堵塞,廣州遭遇更深層次“治水”思考
■相對于“大干快上”的城市建設,各種城市規劃、管理理念可能因暴雨加速更新,廣州正面臨一個契機
5月7日凌晨,一場被媒體冠以“百年不遇”的暴雨突襲廣州。
在廣州兩千多年的城市記憶里,水是財富的象征:城市依水而興、因水生財。
“這樣大的雨以前見過,這樣大的損失卻是第一次。”暴雨過后,廣州多個地下車庫慘遭“沒頂”,水浸街“黑點”達44個,白云機場出現大面積延誤。尖銳的網絡民意甚至直呼:一夜之間廣州變“廣洲”!
僅僅半個月之前的4月22日,一場大暴雨曾使廣州全市出現12處“水浸街”,部分地段水浸15厘米至1米左右。
5月9日,又一場暴雨預警響起,履新剛剛20天的廣州市長萬慶良夜巡三防工程。萬措辭嚴厲:要認真汲取“5·7”特大暴雨災害的教訓,反思現有的防洪排澇系統,查找存在的薄弱環節,采取措施解決有關問題。
暴雨積澇,是國內眾多城市的頑疾。在強大的民意面前,尤其是迎亞運背景下,兩場暴雨接連拷問:如果“好了傷疤忘了痛”,不借暴雨之機深究建筑設計、排澇預防、項目管理、警報與應急機制等諸多城市管理課題,面對常年家具被“泡”、貨物被“沖”、小汽車被“灌”的市民,何談“宜居”二字?
車庫變水庫,皆因“先天不足”?
“落雨大,水浸街”,這句兒歌對“老廣州”來說幾乎耳熟能詳,但汽車沒頂還是新鮮事。雖是“三個歷史罕見”,但偶然中的必然卻暴露出了車場設計、管理的“先天不足”
5月9日清晨,中海康城“三期地下車庫”內,約400輛汽車仍泡在半米深的水里。由于水浸使車內大量汽油外泄,業主們不得不站到車庫10多米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