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是一個被妖魔化的詞;“剩女”,也是被妖魔化的一群人。
“剩女”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公眾對這個群體的過激反應,卻是一種倒退。
有調查顯示,27%的“剩女”沒有愁嫁的壓力,36%的“剩女”認為單身也不錯。
那些所謂的“剩女”,其實是主動選擇了“剩下”,她們之所以選擇“剩著”,是因為暫時還沒找到讓她們心甘情愿結束單身的另一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她們不能被稱為“剩女”,而是一群還在尋找幸福、為愛堅持的“單身女青年”。
Part
1
“剩女”,一個被妖魔化的詞
這個世界越來越寬容,人可以有很多種選擇,沒必要為了敷衍大眾之口而隨便選擇婚姻。只要你自己快樂,別人怎么看你,怎么說你,其實都無關痛癢。心態好了,你就是‘勝女’,如果心態不好、自亂陣腳,那就真的成了剩女。——Mary,32歲,室內設計師,未婚
大部分剩女
并不是被“挑”剩下的
“他們又不是我,憑什么認定不結婚,我就不會快樂?”Mary說,從小到大,她一路被挑選,一路被選拔,雖然每次都是勝利者,但她已經厭倦了這種感覺。所以,在結婚這件事上,她一定要成為主動挑選的那個人。“可能有人會怕父母擔心,但是請你相信,在一份快樂的自由和一份不幸的婚姻面前,為人父母者還是會毅然支持你選擇前者。”
為什么越來越多優秀的女性寧愿單身?香港兩性專家何式凝認為,這是因為大都市中的女性跑得太快了,而男人沒有及時跟上,所以跑得快的女人找不到另一半。這一觀點,在最近的一份剩女調查報告中得到了印證。
幾天前,重慶發布了一份《剩女調查報告》,是對重慶500名28歲以上、未婚且無結婚對象的女青年進行調查后得出的結果。調查顯示,無論從職業、收入,還是心態來看,大部分剩女都不是被“挑”剩下的。
據調查,有83.56%的剩女擁有自己的房子,16.4%擁有多套住房,29.16%的剩女有自己的私家車。75.46%的剩女月收入在4000到7000元,2.78%的剩女月薪在7000到10000元,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僅占21.76%。
調查中,有27.13%的剩女認為自己條件不錯,沒有愁嫁的壓力;36.17%的剩女心態平和,認為婚姻是順其自然的事,單身也不錯。但剩女們并不排斥婚姻,據調查,71.25%的人近3個月內參加過相親,其中六成相親2次,三成相親1次,一成相親3次以上。而最能說明問題的一個數據是,有近九成剩女在相親后拒絕了男方。
Part
2
“妖魔化”帶來的群體恐慌
妖魔化的后果,就是不論“剩”還是“非剩”的未婚女性,還有她們的家人、長輩、朋友,甚至整個社會,都開始群體恐慌。當90后也開始爭先恐后地加入相親大軍時,公眾對未婚的80后、70后女性們,就更不寬容了。——杉杉,28歲,公務員,未婚
90后開始加入相親大軍
“能不能把C的電話告訴我啊?我侄女也在國外留學過,應該跟C很談得來的。”“哎呀,我的女兒真的很優秀,你就幫她跟R牽下線吧。”
從年初開始,記者就不斷接到家長打來的電話,有幾位母親甚至登門造訪,希望記者做下紅娘。
事情的起因,是記者在年初時寫的一篇報道,探討剛跨入30歲門檻的80后,是否真正做到了“三十而立”。沒想到,報道中的幾位80后男主角,竟成了媽媽們眼中“準女婿”候選人,而其中一位媽媽的女兒還是個90后,目前正在美國名校讀大學。
這位媽媽告訴記者,她女兒1990年出生,身高1米70,去年從杭州一所重高畢業后,就去美國留學了。記者很好奇,忍不住問這位來電的母親:“你幫女兒相親,她本人知道嗎?”“知道的,她說可以先相互接觸接觸。”“可她在美國啊,怎么接觸呢?”“她每年都有假期,可以回來的呀。現在先讓他們掛上鉤,等畢業回國后再慢慢發展啊。”“但她今年才21歲,而且各方面這么出眾,您用不著這么緊張吧?”
“說早也不早啦,現在找對象很難的。我有幾個朋友的女兒,條件都很不錯,就因為這么拖著拖著,被耽擱下來了。難道等別人挑完了,我們再來挑嗎?你幫我跟小伙子說說吧,他再怎么挑,以后也未必能找到條件比我女兒好的。”談話中,這位媽媽反復強調自己的女兒很優秀,言語中頗有“先下手為強”的意味。
男人們被助長的優越感
“年齡當然是越小越好,30歲以上的絕不考慮。如果有小10歲的,也不排斥。”在杭州某設計院工作的阿寶,年薪10萬元以上,有房有車,長得也不賴。唯一的缺憾,是還沒找著女朋友。身邊有好事之人,大概覺得已經33歲的阿寶如此晃蕩下去,實在有“暴殄天物”之嫌,于是幫阿寶向某電視臺的相親節目報了名。
還蒙在鼓里的阿寶,當天就接到了電視臺編導的電話:“某先生啊,你來上我們的節目吧。”一聽要上鏡,阿寶斷然拒絕,但編導不死心,隔三差五地來電:“你還是來吧,我們手頭優秀的女孩子真的很多啊。”“你這樣的條件,女孩子隨你挑啊。”一通接一通的電話,催得阿寶愈發飄飄然,對他那套“小10歲”的理論也愈發堅定。
“年薪10萬了不起啊,別說他是個男人,我身邊收入比他高的女人都一大把。”雖然周圍不少女性都對阿寶嗤之以鼻,但這并不妨礙來說媒的三姑六婆,在他家門口排起了隊。
“群體恐慌”帶來的惡性循環
“今年過年,如果你再不帶男朋友回家,就不用回溫州了。我跟你爸到杭州來過年,親戚朋友問起你的事,我們丟不起這個臉。”掛掉電話,杉杉倒吸了一口冷氣,當她的個人問題,上升到家庭、甚至家族問題的高度時,再強大的自信心也被摧垮了。
研究生畢業,在職公務員,長相出眾,家境優越,以上這些條件加在一起,讓杉杉在3年前剛畢業時,還是相當搶手的。當時可供挑選的“資源”,豐富到可以由老爸老媽先過濾一遍,然后再由她挑選都綽綽有余。但現在,28歲的杉杉已經被劃入“剩女”的行列。
“女人們越恐慌,男人們就越有優越感,男人越有優越感,就越想找年輕的女人。然后,那些本不屬于‘剩女’的小姑娘們也開始恐慌了,由此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現在,連90后都來湊熱鬧了,70后、80后們想要找個好男人,難度就更大了。”杉杉自我調侃說,雖然這幾年她一直在降低要求,但降低要求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自身貶值的速度。
Part
3
“剩女”需要社會寬容
西方沒有“剩女”的提法,因為他們認為婚姻是個人的權利,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評價別人要不要結婚、該不該結婚。現在,我們身邊所謂“剩女”們的尷尬,就在于這個群體還不夠強大,還不足以扭轉整個社會的固有觀念。但這種扭轉,毫無疑問是一種必然趨勢。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她們最需要的,是社會的寬容。————心理專家李子勛等
杉杉說,除了父母時不時的嘮叨,她并不覺得現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因為周圍有一大群和她一樣的女生。吃飯、逛街,不愁沒人陪,雖然她們偶爾也會相互抱怨,說沒有男人多孤單、多凄慘,但那些結了婚的女人們,不也在抱怨老公不聽話、生活很沒勁嗎?
那么,“杉杉”們到底應該如何生存?讓我們來聽聽專家的意見。
“很多中國女性,一方面受到本土傳統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很多事物的影響,這就使她們處在比較尷尬的位置上。”心理專家李子勛認為,中國出現所謂“剩女”,其實是中西雙重文化交接的原因。
“如果一個社會出現大量剩女,那一定不完全是某些女人的問題,而應被當成一個社會問題。應該說,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出現的狀況。”作家陳彤在接受《新周刊》采訪時表示,只有當這部分女性越來越多,男人也逐漸接受并認同這部分女性的情感追求時,男女之間的關系才會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但現在,正是僵持膠著的狀態。
那么,單身的人怎樣才能維持幸福?對此,何式凝曾提出過一個“單身pool(池塘)”的概念。她認為,只有當單身的這些人,他們所居住的城市足夠大,持有不婚或晚婚念頭的人足夠多,多到能組成一個大池塘。這樣,他們才可能在其中自由游弋,而只有有了這樣的大池塘,才能出現即使奔四,卻活得依然瀟灑的單身男女,“作為一個群體,互相扶持的狀態才比較舒服。”
未婚男人哪里去了?
男未婚,女未嫁。剩女獨彷徨,未婚男人到哪里去了?未婚男人要么在你身邊被視而不見,要么有以下去向:
在低文憑女性那里:男本科配女高中,男碩士配女本科,男博士配女碩士,%#@*¥配女博士。
在年輕女孩那里:20歲男人找20歲的女人,30歲的男人找20歲女人,40歲的男人還是找20歲的女人。
在家里宅著:在公司宅電腦,在家宅電視,在路上宅手機,打算三宅過一生,網戀積極,成家消極。
在傍富婆:女大三,抱金磚;女大三十,包金礦。
在當韋小寶:一個30多歲的女人,已經沒時間和精力去征服一個不再承諾的男人了。
在同性那里,他愛的是他;在過去的戀情里;在不過于自我(或不求完美)的女孩那里;在忙生意或事業;在已婚女人那里;在公司加班賺錢;在風月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