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月五日,在中國老一輩眼中,這一天應該是舉國上下掀起“學雷鋒”熱潮的日子。但即使在雷鋒的家鄉湖南,記者也未見到街頭巷尾掛起條幅開展掃大街、修家電、慰問孤寡老人等“標志性”活動的熱鬧場面。
雷鋒已成為上個世紀的時代印記不復存在了?
“我們已經從三月五日學雷鋒變成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學雷鋒,將學雷鋒活動常態化,號召全社會用志愿服務的形式立足崗位、行業學雷鋒。”雷鋒家鄉望城的縣委書記黃佳惠這樣告訴記者。
走訪長沙多所中小學,當記者同樣將這個問題拋出時,同學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學雷鋒還掃大街,那多過時啊!我們繼承和學習的是雷鋒精神,不是每逢三月五日喊口號。”
長沙燕山小學的劉柯貝掏出一本“愛心存折”,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她在日常生活中奉獻的“愛心”:每月用零用錢向社區雷鋒超市捐贈一袋米、一壺油;與一戶貧困家庭結對,定期去對方家里走訪和慰問……
對熱心公益的大學生而言,他們不習慣像老一輩那樣把自己叫做活雷鋒,而是自稱“義工”或“志愿者”。雖然稱呼有所不同,但他們認為與雷鋒做的是同樣的事情:好事。
談及三月五日未重現昔日掛條幅掃大街的熱鬧街景,湖南大學秦姓大三學生認為這是一種進步。“當熱心公益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常態后,當我們社會每個階層的人都開始關心慈善后,其實每天都是‘學雷鋒日’。社會在進步,我們同樣學會了用更好的方式來奉獻愛心。”
正是有了這種觀念,“八0后”、“九0后”一代利用互聯網進行著屬于他們這個時代的愛心活動。“善客一族”是大家對他們的美稱。無數富有愛心的年輕“善客”長期通過參加網絡捐贈、義賣或開設公益小店等方式支持慈善救助活動,他們期望通過強大的互聯網集結共同的力量,用屬于自己的獨特方式體現自己的價值。
汶川大地震時,正是這些善客一族自發興建的領養地震孤兒QQ群和失散親友聯絡網,讓人們真正意識到網絡公益的影響力,并逐步搭建起一個低門檻、透明化、方便快捷且高效互動的網絡公益大平臺。而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可這種不作秀的“學雷鋒”方式,因為,在互聯網上,他們只是一個由隨意數字拼寫而成的虛擬人。
四十六年前,毛澤東書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希望中華民族傳承其精神。隨著時代的變遷,也許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一代會忘卻“雷鋒”這個名字。但是,告別掃大街的“雷鋒”已經化名為“義工”、“志愿者”、“善客一族”甚至更多名字。(記者 劉雙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