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塑料瓶變“棉”制成棉衣,售往全省各地。記者暗訪發現,鄭州“地下”工廠生意紅火。
11月20日,都市頻道接到市民熱線:鄭州西郊的紡織大世界內出售用廢舊塑料瓶制作的纖維和絮片等半成品。近日,本報與都市頻道聯合采訪組對鄭州“纖維制品”做了實地調查,發現確有此事,記者追蹤發現這種“瓶片絲綿”,流入河南各地的服裝加工廠,再變成棉衣、棉被賣出。
【探訪鄭州紡織大世界】“瓶片絲綿”眾人皆知
11月25日上午,都市頻道和東方今報聯合采訪組來到鄭州紡織大世界,在市場最西側的批發纖維半成品區,很多加工后的纖維制品成包地堆在路邊。
“這棉花怎么是綠色的?”記者假裝不懂,問批發部的女老板。
“這不是棉花,這是‘瓶片絲綿’,綠色的是綠色塑料瓶做的,沒有漂白。這種綠色的8元一斤,白色的6元一斤。”批發部的女老板一邊介紹價錢,一邊大大方方地介紹產品的質量和成分。
“這做衣服能穿嗎?”記者懷疑地問。
“焦作、安陽一帶的服裝廠都來我這里拉貨。”按照女老板的說法,這種半成品拉回去經過加工,就可以變成“太空棉”,變成“棉衣”、“棉被”。“這樣才能節約成本,賺頭大呀!”
【跟蹤來到鄭州市郭莊】找到生產“瓶片絲綿”的“地下”工廠
11月25日下午,采訪組跟蹤一輛送貨的面包車前往“纖維工廠”,從鄭州市南三環黃河科技學院向西走大約400米,轉過幾個彎后,來到郭莊村南一個院子,院里都是石棉瓦搭建的臨時房。房內,轟鳴的機器旁站著幾個工人。
“這些纖維原料從哪兒進的?”記者問。
“都是從江浙進的,咱省內基本沒有用回收塑料瓶做這(纖維)的,我們叫它‘瓶片絲綿’,價格比較便宜。”老板李某說。
一堆發黃的纖維原料被工人填入轟鳴的機器中,經過連續的過濾和漂白后,很快在機器另一端“吐”出來,再經過工人裝箱打包后,隨手寫上商丘、安陽等地的名稱后排在倉庫里,等待發貨。
據了解,這些纖維半成品加工企業多散落在鄭州市區外的農村地帶,它們不需要辦任何手續,也沒有單位管理它們,成了典型的“地下工廠”。“廠主”們把從江浙進來的劣質纖維(以“瓶片纖維”為主),經過各種制作程序,加工成“仿絲綿”、“噴膠棉”、“珍珠棉”、“PP棉”、“羽絨棉”、“羊毛絨”等各種制品。也就是說從這里出來的各種名號的半成品其實就是“瓶片纖維”加工成的“瓶片絲綿”的變種。
設在郭莊村的這家纖維加工廠,依托紡織大世界和周邊市地批發市場,有時一天銷售20噸左右“瓶片絲綿”。
【再次求證】汽車裝飾用品也填滿“瓶片絲綿”
記者在鄭州北郊的汽車裝飾用品大市場看到,坐墊、靠背、枕頭等各種品牌的汽車用品齊全,但這些用品很少標明生產廠家和生產地。記者購買了幾個枕頭和靠背,當場打開,里面填充的基本都是劣質的“瓶片絲綿”和纖維制品的下腳料。“你們知道這些劣質纖維對人體有害嗎?”記者問一家汽車裝飾專營店的老板。“不會有什么危害吧,又不是食品。”老板不以為然。“如果讓你每天枕著這些廢舊塑料瓶制成的枕頭睡覺,你會嗎?”老板頓時無語。
【省纖維檢驗局】“瓶片絲綿”是“黑心棉”一種
11月26日下午,記者來到河南省纖維檢驗局(簡稱省纖檢局),要求檢測從紡織大世界和纖維加工廠抽取的纖維樣品。“‘黑心棉’是最近媒體對不合格棉制品和纖維制品的一種叫法,按照國家標準它指的是不合格的纖維制品。‘瓶片絲綿’屬‘黑心棉的一種’。”省纖檢局的張科長這樣說,其實在河南省,國家批準生產纖維制品的正規廠家也不少,由于成本較高,批發的價格也相對較高。所以,就出現了一些個體纖維企業,用廢舊塑料瓶作為原料提取纖維制品,降低經營成本。
2007年5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其中規定醫用廢棄物、殯葬制品、傳染疫區、進口的廢舊制品、嚴重污染和有毒有害等5種纖維原料嚴禁加工成絮用纖維制品。被污染的下腳料、廢舊再加工纖維制品、發霉變質等7種纖維制品也被限制使用。
近期將會抽查纖維制品
“針對老百姓對纖維制品投訴越來越多的情況,我們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要求,準備對全省的大中型商場、超市、專賣店、生產廠家進行抽查,檢查品種主要是童裝、內衣、濕巾、尿不濕、床單、被罩等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生活用品。”省纖檢局安全檢查科李樂濤科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