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室里的矛盾可謂千奇百怪:睡眠時間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人睡覺打呼嚕,影響別人休息;有人在寢室里抽煙;有人不愛干凈,不搞衛生……任何一個小誤會,都有可能引發寢室矛盾。浙江工商大學日前特地開展了“我的寢室我的家”主題教育活動,讓該校的老師、輔導員和十多位學生及家長共同探討如何構建良好的寢室關系。
生活習慣不同引發寢室矛盾
其實,不單單國內大學寢室,國外大學寢室亦如此。浙商大公共管理學院文化產業系胡適雨為交換生曾去比利時。她說,在比利時的寢室里,室友來自法國、荷蘭等,她們都住在同一幢樓里,巨大的文化差異可能直接導致的生活習慣上的不同。比如浴室,國外學生習慣早上起床洗澡后去上課,而我們則晚上睡前洗澡。
剛開始,盡管有無數不合拍的細節,但沒有人說出來,胡適雨和三名中國女生也隱忍著。敢愛敢恨的法國女生找到他們提了個建議,召開類似圓桌討論會的小會議,彼此說出各自的一些標準和底線,每個人都適當的妥協和讓步,最終達成一致意見。
老師開出三劑“良藥”
寢室有了矛盾時,該如何去化解?參與輔導員工作近十年的劉靜老師對處理學生關系方面經驗豐富,她開出了三劑“良藥”:溝通,約定,思考。
“朝夕相處四年,難免會產生矛盾。”劉靜說,第一,溝通。因為不了解而誤解,因為誤解而心生間隙。第二,約定。新生入學后一兩周,室友共同制定寢室公約,比如自覺用水用電、衛生值日、作息時間等各方面,但約定不是按照某個成員意思或喜好來決定的,而是相互討論折中后拿出一個可操作的方案。第三,思考。真正出現矛盾了,同學也能靜下心來去思考一下相處之道,學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家長要像膠水起黏合作用
“從小學到高中,女兒從來沒有離開過家,考上大學后,我最擔心女兒能否與室友融洽相處。”一名楊媽媽感慨地說,她常常跟女兒說,要多關心同學,體諒對方,不能由著自己性子來,只有相互包容才會有和諧的寢室氛圍。
“有時,退一步海闊天空,但鉆牛角尖,情況就變得糟糕了。”楊媽媽說,家長要起黏合作用,像膠水一樣,無論寢室發生什么,都要叫孩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因一點點小事,就評價某某同學不好,不要去理會某某同學……這樣無疑是火上澆油,越澆越旺。
還有一位陳爸爸還鼓勵學生從正面考慮問題。“如果寢室格局是1:3,也就是一個學生與其他三個學生格格不入的,那其他三個學生更應該嘗試與這位學生化解矛盾,這也是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假如人活到80歲,同寢室相處四年,時間雖不長,但大家彼此應該珍惜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通訊員 張東 王汝菲 記者 方秀芬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