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門三令五申卻屢禁不止,武漢萬名學生四處趕考
奧數怎么成了“滾刀肉”
“近日,武漢市1萬多名學生趕考“新星杯”、“新希望杯”兩項數學奧賽,許多孩子一天考兩場。一場場奧賽輪番登場,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近年來,教育部和各地多次出臺相應措施讓“奧數熱”降溫,但和升學掛鉤的各種競賽仍層出不窮。”
“奧數熱”屢禁不止
今年3月6日到4月16日,武漢市將陸續進行20多場各類奧賽,最高一場參賽人數達1.8萬,比去年增加了5000多人,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4月6日,正在武漢市體育館小學陪考的家長張先生告訴記者,為了多拿獲獎證書,他要陪孩子連考五場奧賽。他的孩子小學三年級便開始參加奧數培訓班,現在到了六年級仍在繼續參賽。
像這樣“車輪戰”趕考的學生在武漢很常見。武漢市育才小學門口,學生家長肖女士的“奧賽日記本”上面特意標上每場奧賽的競賽時間。她說:“每個周末都有奧數競賽,即使法定假日也不例外。”
“為了多拿獲獎證書,10個民間奧賽全部給孩子報了名,有的賽事分為初賽和決賽,孩子要參加近20場比賽。”肖女士說,最近一段時間,她和女兒都感到“很痛苦”,但為了給升學添加砝碼,只好硬著頭皮往前走。
也有學生因為同時報考了多個賽事,還將準考證拿錯。王奶奶帶著孫女走到湖北大學附屬小學考場門口,卻被攔了下來。原來她將“惟樂杯”的準考證錯拿成“省奧賽”的準考證了,不得已,王奶奶只好請求先允許孫女考試,自己回家去取準考證。
“奧數熱”背后的利益圈
按照教育部規定,2014年開始,奧賽與升學沒有直接的關系,為什么師生們仍然樂此不疲?對此,武漢一高校校長認為,名校的擇才觀念直接促使“奧數熱”升溫,一些高校常常參照奧賽成績尋找優質生源。比如,去年“北約”、“華約”的自主招生試題都出現了大量奧賽試題,呈現明顯的“奧賽思維”傾向,實際上為中小學生參加奧賽提供了直接的動力。
湖北省教育協會秘書長譚細龍教授指出,現階段,升學率不僅僅是評價教師和學校的依據,而且成為一些地方政績考核的重要標準,提高升學率成為一些地方發展教育的潛在硬指標。很多地方的優秀學生在小學、初中畢業后被挖走,地區和學校之間師資力量不平衡的差距明顯,一些地區好多年才能考上一個重點名牌大學的學生,而高校自主招生越來越強調具備學科特長,奧賽獲獎給上名牌大學提供了“投機取巧”的可能性。
在教育部和各地政府出重拳后,奧賽開始走向民間。武漢一家培訓機構負責人透露:“武漢市教育局‘禁賽’政策出臺后,辦奧賽的場地很難找,但也不是沒有方法,高校附小、一些單位的禮堂還是找得到的。”
武漢大學教科院程斯輝教授認為,培訓機構的奧數班能夠死灰復燃,獲取不菲的利潤,根本原因在于還有需求。家長望子成龍的文化心理和“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現實焦慮,讓家長們不得不為奧賽埋單。
陳先生給女兒報了數學和英語兩個培訓班,半年上40節課,花費1600元。陳先生算了一下,自從女兒參加奧數培優以來,前前后后一共花了近3萬元。陳先生說:“我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孩子也是不堪重負,同學都在培優,沒辦法!”
程斯輝指出,“奧數熱”背后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利益圈。培訓機構通過學校招攬學生,學校出租場地、出版資料給培訓機構賺錢,并委托培訓機構尋找“好苗子”,雙方具有極強的依賴性。
遏制“奧數熱”重在治本
奧數能夠熱起來,絕不是某一單純因素導致的。治愈這種教育亂象,需要教育部門、學校和家長、學生各方面努力配合,多管齊下,既要治標,更要治本。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涂艷國認為,遏制“奧數熱”不妨將高考與評價學校脫鉤,徹底斬斷奧賽和升學的利益關系,這樣有助于淡化升學率,將衡量學校的標準引向素質教育等其他方面。他認為,現在的主要精力還停留在如何將奧賽規范化以及避免負面影響這個層面上。最近湖北啟動的“減負萬里行”活動,從義務教育階段的招生入學、校外培訓、考評體系等各個環節進行督查,無異于給“奧數熱”潑了一盆冷水。
譚細龍指出,取消加分和保送并不能根治“奧數熱”。一些優秀的老師,先進的教學設備甚至是科學的管理方式,都集中在幾個優質學校,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急需剎車。他認為,要改變目前的教育生態,必須依靠多管齊下。有關部門要有所作為,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縮小校際、區域和城鄉的差距,扶持弱校,推進素質教育。譚細龍也表示,遏制“奧數熱”,不僅政府、學校的政績觀和擇才觀需要改變,家長也要改變“唯分數論”的育才觀念,將健康、快樂、德育、價值觀等融匯到教育過程中,培養出真正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記者 程墨 實習生 楊保華 吳軻 王詩雨)
[ 責任編輯:黃艷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