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我國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約有3.4億。孩子們能否快樂、健康、自由地成長,涉及億萬家庭的幸福,事關中國夢想的可持續實現。受一些不良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部分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人生觀、價值觀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沖擊,出現了人格心理上的危機。
過重的學業壓力,壓抑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不完善的家,缺失的愛,使孩子過早地與孤獨相伴;上網成癮、網絡色情、校園暴力等“毒素”侵蝕著孩子,使他們成為“問題小孩”;物欲橫流、奢侈享受的過度消費風氣,使孩子攀比驕奢、丟棄勤儉……
葉圣陶先生關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的警示至今發人深省。孩子是一顆沒發芽的種子,最后長成什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天的社會環境。誰來為孩子們撐起遮風擋雨的傘?誰來為孩子們創造健康成長的空間?這是對全社會的考問,也是對每一個成人的考驗。
我們必須全面剖析當代少年兒童的成長環境、心理特點、認知行為等,深層次分析把脈、尋求破解之策,使孩子們順利“破繭”,自由飛翔。 (《半月談內部版》2013年第4期)
一套童裝數百元、一部手機數千元、一次出國游玩數萬元……當前,我國不少家長秉持“窮啥不能窮孩子”的流行理念,千方百計滿足孩子們的各種要求,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生活的優越性在很多獨生子女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殊不知,片面追求貴族化的過度消費理念,往往刺激了孩子貪婪的物欲,養成享樂主義人生觀。
消費成人化、貴族化,攀比之風嚴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每年的壓歲錢、零花錢也越來越多。河北的劉女士告訴半月談記者,今年她孩子的壓歲錢有5000多元。開學第一天,孩子放學回家說,一些同學用壓歲錢買了iPhone5,還有的買了數碼相機。他想用壓歲錢買個好手機。孩子的這種攀比心態讓劉女士有些擔心,但不知如何應對。
吉林省長春市一家大型商場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每年開學前都是商場的銷售旺季,購買各類電子產品的大中小學生紛至沓來,絡繹不絕。某品牌電腦專賣店店長車彥穎說,開學時的銷量比其他月份銷量提升了50%左右。
過度消費,使不少孩子的消費觀念趨于成人化、貴族化。如今學生們在飯店過生日已成平常事;閑暇時去聚會、娛樂、購買品牌服裝,成為孩子們之間經常討論的話題。
王龍是長春市某重點中學初一學生。新學期開學后,他看到不少同學增添了時尚用品,因此,也決定對自己的用品來一次更新換代。“買了一雙限量版的球鞋和一部蘋果手機花了將近1萬元。”王龍說,盡管這些物品花銷不小,但會讓他在同學面前很有面子。
“現在,同學之間在花銷上會互相較勁。像過生日請客都去一些豪華的飯店,吃一頓飯花五六百元很常見。”王龍的同學李一南告訴半月談記者。
甚至,這種攀比之風從幼兒園小朋友就已經開始了。今年剛滿5歲的小寶在長春市某雙語幼兒園上大班,她的毛絨玩具擺滿了整個窗臺,筆筒里也插滿了從迪斯尼買回的漂亮鉛筆,各式各樣的衣服塞滿了衣柜。但只要看見小朋友穿了新衣服,帶了新玩具,她就會哭喊著向爸爸媽媽要。
除購買物品外,旅游消費也是孩子們相互攀比的一項內容。在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劉翼告訴記者:“今年開學后的一天,孩子突然對我說,‘媽媽,明年我們也要出國過年。’這讓我非常驚訝,后來得知,開學時孩子會互相攀比到何處過年,一些孩子以出國過年為榮。”
奢侈消費使孩子不知節儉,不懂感恩,不想奮斗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系專家馬曉輝分析,少年兒童消費除了受家長影響之外,還受到同伴的影響。為了跟同伴保持一致,常常出現從眾心理。比如其他同學有手機他也要有,其他同學穿名牌他也要穿,并且希望通過消費更高價格的產品來吸引同學們的關注。
“補償心理也是家長滿足孩子物質要求的重要因素。現在,很多家長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就采用多給孩子零花錢的辦法來彌補親情的缺失。”馬曉輝表示。
南京市民朱浩說,他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里生活條件不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難免會寵一點。另外,平時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覺得給孩子買玩具是一種補償。所以,看見別的孩子玩什么,就會盡量給孩子購買。
過分追求高消費,會給孩子傳遞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喪失生活的目標和奮斗的動力。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如今的獨生子女普遍缺乏節儉意識,不少孩子認為花父母的錢理所當然。全國人大代表張兆安說,很多獨生子女在理直氣壯花父母錢的同時,并不懂得如何感恩。
“我女兒都10歲了,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上廁所還讓我給擦屁股。我生病了,她就跑到飯店去吃,還說媽媽生病挺好。”梁女士談到女兒的表現很是難過。
吉林省長春市第八十七中學副校長張蘇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孩子中午帶的飯覺得不好吃就直接倒掉,然后去飯店吃,不知道珍惜父母的勞動果實;碰壞了學校的公共財物也不覺得慚愧,反而很有理地說‘讓父母賠就是了’。”
正確引導消費觀,讓孩子的精神世界“富”起來
“孩子有一種很強的心理特征,就是模仿。攀比的過程就是模仿的過程,是孩子在模仿家長的消費行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鄭滬生分析,這種過度消費會在學生中形成兩個極端群體:即“有錢一族”和“貧困一族”,其結果是對兩個群體的學生都會帶來心理問題。
馬曉輝認為,作為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理性消費,提倡節儉,為孩子做出一個好的榜樣,向孩子傳遞正確的消費觀。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父母要講清道理給予回絕。如果孩子多次要求,家長要耐心了解其動機,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南京中醫藥大學心理學教授杜文東提醒,家長一定要合理控制經濟支出,糾正不正確的消費行為,不要有求必應,給孩子過多的零花錢,而要注重內在培養,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富”起來。
張蘇告訴記者,很多學校要求孩子穿校服,在食堂就餐等就是想給學生創造機會,培養一種節儉、樸素的好品質。“在培養孩子節儉習慣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張兆安說,要讓孩子心懷感激、善待他人。(記者 張穎 劉翔霄 王昆 蔡玉高)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