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自主招生考試語文試卷引發網友“吐槽”,其中一道題讓學生用“北大、清華、高考、狀元”四個詞,編一段150字的笑話,要求積極健康、幽默詼諧、機智風趣。一名考生說:“看到這個題目,掀桌子的心都有了。”
“掀桌子的心都有了”,凸顯自招考題讓考生多么“抓狂”。假如這種“抓狂”只是個案或者特例,想必不會引發網友“吐槽”。從記者隨機采訪看,眾考生紛紛表示此題“好瓜”“好冷”,有的甚至“當場就懵了”,可見“編笑話”的考題確實難倒了眾考生,遠遠超出他們的應考預期,令他們大跌眼鏡措手不及。
客觀分析,對即將步入高校、已有一定人生閱歷的青少年來說,編一則笑話應該不難,然而為何他們普遍犯怵?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院長陳俊明教授認為,無論是“清華”和“北大”,還是“高考”和“狀元”,在缺乏幽默感的中國式思維里,都是非常莊重、正式的詞,隨意拿它們開玩笑,可能有失敬重。
陳教授的解讀不無道理,然而筆者認為,不會編笑話的深層次原因,恐怕是青少年內心“笑元素”的缺乏,頭腦里幽默細胞的稀少,這與教育教學氛圍以及社會大環境密不可分。一則,現實中的教育目的普遍偏功利。我們的教育一直強調學習目的明確,學生自踏入校門起,即反復接受老師耳提面命,“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可以做什么”等等導致學習喪失快樂的心靈體驗,變成沉重的負擔。相比起來,大部分外國孩子則在“無意義”“無目的”前提下,發現讀書學習的樂趣,并養成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二則,缺乏輕松有趣的教學氛圍。校園里教師講授爭分奪秒,學生做題惜時如金,師生同在題海遨游,猶覺時間不夠,“正經事”每天做不完,哪有時間講笑話?三則,教學規矩太多甚至苛刻。比如從中國學生上課一律正襟危坐、小學生要將“雙手疊放于體后”,而國外課堂卻是師生團團圍坐談笑風生。
此外,還有社會大環境影響。在成人世界里,不只是“莊重、正式的詞”不能拿來戲謔,莊重、正式的場合以及領域都不能開玩笑。很多本該輕松幽默的場合、領域,中國人都嚴重缺乏“笑元素”。
沒有源頭活水,怎有“如許清渠”?法國思想家拉布說:“幽默是生活波濤中的救生圈。”孩子們置身題海波濤中,需要“幽默救生圈”救贖;教育教學改革,既要采取得力措施助孩子們脫離題海波濤,也要加緊補上幽默課,培養孩子們有智慧、有情趣的氣質和從容自信的風采。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