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毒校服”事件,可怕的不只是致癌
近日,上海市質監局在抽查中發現上海歐霞時裝公司生產的一款演出服中含有致癌物質芳香胺染料。浦東教育部門通過官方微博公布了目前排查出的21所采購涉事企業生產校服的學校名單。目前,21所學校的26444套校服已全部暫停使用并送檢,相關檢測結果將在近期對外公布。(2月19日 《光明日報》)
相信隨著有關部門調查的深入,“毒校服”事件的真相將大白于天下,違法企業也必將受到嚴厲查處。但如果僅僅停留于此,這起事件就與普通的產品質量糾紛案件的處理沒有多大的差別,保不齊違法企業還會“好了傷疤忘了疼”,再冒出來毒害學生。
從表面看,直接受“毒校服”之害的是孩子們的身體。“毒校服”銷售到21所學校,面不可謂不廣;21所學校的學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身體傷害,量不可謂不大。更可怕的是,據上海市質監局抽查通報的情況,有的校服使用了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這類染料含有偶氮基團,不僅對人有可致癌性,而且傷害具有不可逆性,這種毒害或許將成為一些孩子身上的“定時炸彈”。
然而,來筆者看來,“毒校服”毒害的不僅僅是孩子們的身體,更毒害了他們純潔的心靈。中小學生年齡尚小,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在判斷、分析、自我調節能力等方面都還不成熟。當他們知道自己身穿的曾引以為豪的校服可能成為“回扣”對象的時候,或許會對社會誠信產生懷疑,進而影響他們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毒校服”事件,上海浦東不是第一起,早在2008年,廣東就發現了不法廠家在生產校服時使用含有毒化學品聯苯胺的染料和助劑;即便是上海浦東的“毒校服”,相關部門也透露“3年4次抽查不合格”。為何“毒校服”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呢?認識不到位恐怕還是致命原因。不論是不法廠家掙“黑心錢”,參與其中者“拿回扣”,還是相關部門一次次的重拳出擊,都是著眼于事而忽略了事背后的人,這才導致了監管有漏洞、打擊有死角,死灰復燃現象才一再抬頭。
讓孩子的眼睛充滿童真;作為他們的呵護者,應當讓孩子的內心充滿信任和溫暖。這個觀念不樹立起來,查處“毒校服”事件就難徹底,類似的毒奶粉、毒饅頭、毒文具事件,也就會屢禁不止、屢打不死。(徐 娟)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