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熱的出國留學熱潮正在迎面襲來。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33.97萬人,占全球總數的14%,居世界第一。這一年我國有近16萬人到美國留學,美國的國際學生中每5人就有一名中國學生,日本的國際學生中也有60%是中國人。根據教育部2010年統計,高中留學生已經占到中國留學生總數的22%。這樣的態勢,使中國大學面臨著日益加劇的全球性競爭。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國家發展重要的軟實力,大學對國家而言日益重要,可以說,大學在全球競爭中的態勢事關國家利益。近年來,我國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提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那么,大學究竟秉持什么樣的風范,才能在這場全球性競爭中不落敗甚至勝出呢?
在北京大學主辦的民盟高教論壇上,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史靜寰教授對這一問題的剖析,讓人深受啟發。
大學必須思考:到底誰在上學
史靜寰教授認為,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和“虎媽”蔡美兒在2011年達沃斯論壇上的討論,涉及到了教育非常本質問題的討論。蔡美兒說我的孩子上學必須成績第一,否則就是父母的失職。薩默斯很溫和地回應說,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看過去25年最受矚目的讓世界發生改變的是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這兩個哈佛的輟學生。哈佛大學得A的學生成為學者,得B的學生花時間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好大學傳承家族的名望,得C的學生則是募款委員會的座上賓。
這短短的一段對話其實包含了教育理論上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教育目標和標準的問題,大學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大學怎么樣去衡量所培養的人?學校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大學的功能是不是要定位在培養大師上?但是其中還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被忽視了,就是教育的主體性的問題:到底是誰在上學?誰在讀書?是子女還是父母?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