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到高中的數學課程難么?”有人這樣問14歲的吉林大學附屬中學高一學生劉通。
“弱爆了。”劉通說。
不熟悉的人覺得這個少年“太輕狂”了。可他的老師和同學卻不同意這種看法,并隨即列舉了劉通的種種“壯舉”:1歲多還不會說話時,他就能辨識10以內的阿拉伯數字;小學五年級第一次參加全國性數學競賽便斬獲一等獎;13歲開始嘗試課題研究,兩個月后寫成英文版論文,也因此同時受到8個國際學術會議的邀請。
去年年末,劉通帶著論文《基于M帶小波和余弦變換的水印嵌入主成分分析復合算法》,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計算機視覺的圖像與信號處理國際會議。該論文被編入會議論文集,劉通也成為在會議上作報告年齡最小的成員。
當周圍人夸劉通“太聰明”、“有天賦”時,這個少年更愿向別人“展示”自己獨到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還不會說話就能辨識數字
“劉通一歲多時,我就發現他對數字和圖形非常敏感。”母親李英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當時,李英還在上大學的表妹拿著報紙上的阿拉伯數字哄劉通玩,卻在不經意間發現:隨機問1到10之間的任何數字,劉通都能準確地指出來。從那時起,李英開始注意并培養兒子的興趣。
3~4歲間,劉通可以熟練背誦150首唐詩。讓人意外的是,每首詩在哪一頁,劉通也能清楚記得。在上小學前,其他孩子還在抱著玩具玩時,劉通則著迷于圖形方面的書籍,且邊看邊畫。而對于百位以內的加減法,劉通可以直接心算得出正確答案。
除此之外,幼年時期的劉通帶給家人的另一個快樂是:父母不再用電話記錄本,把陌生電話號碼告訴劉通,他就能牢牢記住,再也不忘。
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劉通,正式系統地接觸數學是在小學一年級。上學后,班主任發現劉通經常一個人獨處,下課后就在操場上走了一圈又一圈。觀察了一段時間后,班主任才知劉通是在邊走邊思考數學題。
因為數學成績優異,劉通小學五年級時,李英的表妹建議是否讓孩子參加一次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但家里人都擔心“題特別難,孩子可能會受挫”。
在參加吉林省內選拔賽前,李英還給兒子打氣:“今年就熱熱身,明年再努力拿獎。”
沒想到的是,劉通以選拔賽滿分的成績出線,并最終獲得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決賽一等獎。
此后,劉通“一發不可收”,先后獲得第13~15屆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決賽一等獎、第9屆國際城市邀請賽金牌、美國數學競賽(AMC8)最高獎杰出金獎等獎項。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