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給導師湊過發票?研究生白念了。”在北京一所重點高校的科技活動研討會上,研二學生楊寧(化名)的一句話引起了全場的騷動。
會議隨之從念發言稿跳到自由發言環節:為了評上教授級職稱、學科帶頭人、人才工程的成員,自己的導師如何拿課題經費,削減腦袋,跑關系;為了申報科研項目,導師又是如何走門路,請客送禮,多方打點……他們還抱怨,在這些“看不上眼”的“工作”中,導師又安排自己干了什么。
“壞”導師為何反而變得搶手
一場本是對學生科研項目的研討,最后演變成對自己導師的“討伐”,言辭之激烈讓在座的多家媒體記者觸目驚心,以至于現場負責活動的工作人員不得不中途打斷,直接進入總結發言。
楊寧告訴記者,一些導師給學生派的活兒,一看就知道不是基礎研究,而是一些外包公司,甚至是導師本人公司的項目。因為涉及商業、專利等問題,學生很難發文章,但是,“為了討好導師還是要干”。至于為何要“討好”導師則不言而喻,論文生殺大權在其手里。
學生也有被“逼急”的時候,早些年轟動一時的上海某高校9博士生炒掉博導就是如此導師長期讓學生為自己的公司做項目,而疏于對學生本身學業的指導。
然而,這只是一個極端的情況,當時就有人不無“遺憾”地評論道,這位博士生導師太不會做人,如果他能在學生給自己干私活兒的基礎上,分配一些可以做出文章的題目來,也不至于到此地步。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