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夏令營在京舉行。圖為陸配家長們在交流經驗、分享心得。(中國臺灣網 普燕 攝)
中國臺灣網7月12日北京消息 “在臺灣的陸配非常努力和辛苦,希望臺灣政府對陸配少一些政策偏見和歧視,社會各界多一些支持和幫助”。
由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協會主辦,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承辦的第二屆海峽婚姻家庭子女夏令營閉營儀式11日在京舉行,來自云南保山的陸配謝曉云在儀式結束后接受采訪時,對中國臺灣網記者講述了自己在臺求職、生活的坎坷經歷,并忍不住為在臺的陸配們發聲,希望所有陸配團體、服務陸配的機構能夠團結起來,為在臺灣的姐妹們爭取更多公平權益。
1998年,25歲的謝曉云嫁到了臺灣。在早期兩岸婚姻“大陸妹”配“國民黨老兵”的固有印象中,謝曉云與老公的結合可謂是非常登對,而給她帶來最大困擾的是求職過程中的“學歷認同”問題。
雖然取得大陸護士中專畢業學歷,專業知識過硬,但因為臺灣政策不采認大陸學歷,謝曉云在臺找工作四處碰壁。“有好幾個工作筆試、面試成績非常好,主管也非常認可我的能力,但因為我不是臺灣本地學歷,臺灣政策規定不予采認,主管最后不得不放棄對我的聘用。”
為提升自己能力,謝曉云也曾去報過學習班,無奈因為是“外地人”、“沒有學歷”,課程進行到一個月的時候,她被“請出了班級”。“當時真的非常氣憤”,想起當年遭遇,謝曉云依然有些激動。
“不能聘用,那我就自己開店吧”,謝曉云的云南特色料理店就在這樣的情境下應運而生。在精心打理下,小店經營得還算有聲有色。
但這樣的幸福,只維持了十多個年頭。謝曉云的丈夫在47歲那年因病去世,留下一對年幼的子女。“孩子是我的責任和依靠”,近幾年來,謝曉云獨自承擔起家庭責任,悉心照顧孩子之余,還要辛苦打理店鋪之余。為多些收入,她有時候甚至會打幾份工。所幸的是,兩個孩子都非常優秀懂事,放學后常常到店里幫忙,幫媽媽減輕負擔,學習成績在班級里也是名列前茅。
“雖然政策有偏見,但臺灣人都是非常善良和樂于助人的”,謝曉云說,在自己事業和生活的最低谷,臺灣的朋友和鄰居們給了自己很多的幫助,支持自己一路堅持了下來。 回顧近二十年的經歷,謝曉云有說不完的艱辛和感慨。
以前總說“窮”大陸妹”嫁給“富”臺灣男,隨著大陸經濟近年來的飛速發展,在臺的陸配們也感受到了來自“娘家”的“底氣”。看到像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協會這樣專門為幫助陸配機構的出現,讓謝曉云非常高興。
此次帶孩子們參加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夏令營,謝曉云要讓孩子們到北京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體驗大陸的發展和進步。在與北京大學臺生交流互動中,已經升上高中、學習設計專業的女兒有了到大陸求學就業的想法,也讓謝曉云對女兒選擇專業的反對轉為支持,“我認為設計在臺灣已經非常飽和了,但是在大陸還有廣闊的空間,以后兩岸經濟的重心在大陸,希望女兒能到大陸來發展。”
隨著兩岸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多大陸女孩子嫁到臺灣。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在大陸辦理結婚登記的兩岸配偶已達34萬多對,這一數量還在以每年1萬對左右的速度增加。對此,謝曉云與眾多陸配最大的期望就是臺灣政府能摒棄以往的偏見,給予陸配更多公平、合理的權益保障,“不想讓更多姐妹重演我當年的經歷”。(中國臺灣網記者 普燕)
[ 責任編輯:王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