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城市交流再上新臺階
文化交流與合作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兩岸文化交流,可以深化兩岸同胞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密切兩岸同胞的感情,逐步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更高層次的京臺品牌交流項目孕育而生——京臺文化節。
京臺文化節是由北京市主辦的以城市文化交流為平臺開展的大規模、全方位的雙向文化交流活動,旨在促進京臺兩地文化藝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岸城市文化單位之間的溝通與了解,特別是積極促成京臺文化產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2005年開辦以來,迄今已經舉辦了七屆。
京臺文化節通過舉辦開幕晚會、臺灣民族音樂會、京臺書畫名家作品聯袂展覽、臺灣題材電影回顧展、兩岸民間書畫展、臺灣少數民族藝術展演、城市文化高峰論壇等活動,極大的豐富了京臺文化節的內涵,不僅為兩地民眾帶來了精致的文化體驗,而且實現了京臺文化項目商業化演出,引導兩岸民間力量積極參與京臺文化大交流。
2006年開始,京臺兩地分別以京臺文化節為平臺舉辦“兩岸城市藝術節——北京周、臺北周”活動,繼續鞏固和拓展雙向交流的互訪模式,增進京臺文化單位之間全方位的了解,推動了京臺文化產業領域的深入交流與合作。2007年活動期間,國臺辦、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影視產業惠臺政策。2009年“京臺文化節”由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率團赴臺,在臺北舉辦“流動的紫禁城”大型文化展演活動,成功實現了三十年來北京市現任市級領導首次率團赴臺交流,在京臺交流的規格和層次上取得重要突破。
京臺文化節層次高、跨度大、時間長,范圍廣,成為京臺兩地乃至兩岸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受到京臺兩地同胞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打造民間立體文化交流新格局
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方興未艾,正逐漸從平面單一向多元雙向快速轉變。十多年來,京臺兩地民間文化交流逐漸熱絡,一股股北京熱、臺灣熱此起彼伏,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的重要推手。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民間往來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和北京市各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給臺灣同胞在京打拼創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北京798藝術區、宋莊原創藝術與卡通產業集聚區、前門傳統文化產業集聚區以及京城各個角落都留下了臺灣同胞自主創業發展的足跡。
京臺民間文化商業展演活動步入正規化軌道,臺灣藝人、臺灣演出團體在京舉辦或參與演藝活動,給京城百姓帶來歡樂的同時,也為豐富和繁榮北京文化市場做出了貢獻。北京大批具有知名度的演藝公司、文化團體、社會組織、高等院校也與島內相關單位合作,把傳統劇目和文化盛宴帶入寶島,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令臺灣觀眾充分感受到兩岸一脈相連的文化傳承和骨肉情深的同胞情誼。特別是京臺兩地民間組織利用節慶假期舉辦交流活動更加普遍,為活躍兩地節慶氣氛做出了貢獻。
兩岸故宮建立了實質性交流渠道,清代皇家宮廷文物形成互展機制,既是雙方進一步交流的新開端和雙方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兩岸民眾共同回味中國歷史、凝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機遇,開創了兩岸文化交流的里程碑。
歷史人文古跡在京臺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始建于1890年、后于2009年全面擴建修繕的臺灣會館,既是臺灣同胞百年來在京生活的縮影,也是重大涉臺歷史事件的見證。始建于1807年的湖廣會館曾目睹了中國國民黨的成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五次來到這里,如今這里已經是文化交流和展演的重要場所。碧云寺內停放著1925年孫中山先生去世后蘇聯政府贈送的玻璃鋼棺,陳列著孫中山各個歷史時期的珍貴照片和歷史資料,成為臺灣同胞緬懷偉人憑吊先賢的重要場所。(中國臺灣網北京市臺辦通訊員 郭寧)
[ 責任編輯:李瑞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