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3月19日消息 據臺灣TVBS電視臺報道,臺北地方法院審理陳水扁家弊案,19日下午再度開庭延續17日陳水扁妻子吳淑珍和前陳水扁辦公室出納陳鎮慧的審理。
庭訊開始之前,法院外聚集了許多要表達立場的民眾,而陳鎮慧一如往常戴著黑墨鏡,低調進入法院;吳淑珍則是穿著花色上衣,素顏抵達,其子陳致中也陪同出庭。
“主仆”再度法庭對決無互動
報道稱,吳淑珍和陳鎮慧兩人17日出庭時曾經打過招呼,當時吳淑珍向陳鎮慧招手,陳鎮慧也點頭響應,不過今天兩人無互動。
吳淑珍進入法庭時盯著審判長和屏幕,完全沒有看過陳鎮慧,而陳鎮慧也因為是第二次對質,心情較前次看來略為輕松。
陳鎮慧駁斥吳淑珍 稱奉命把錢搬回“官邸”
報道稱,對于吳淑珍17日出庭時表示,把公務機要費的錢搬進“官邸”是因為當時陳水扁辦公室的保險箱不夠大,對此陳鎮慧則駁斥說陳水扁辦公室的保險箱比“官邸”的大,“官邸”的保險箱約和法庭里的液晶屏幕一樣大,里面放了錢、收支表以及小盒子裝的東西。
而吳淑珍也反駁說是陳鎮慧說“官邸”的保險箱比較大,才會把現金搬回家。對此陳鎮慧也立刻否認,說“都是吳淑珍講的,是吳淑珍說要我拿多少錢,什么時候拿回去,我就會拿回去”,言下之意所有行為都是吳淑珍指示。
陳鎮慧稱林德訓指示銷毀機要費核銷發票單據
報道稱,曾經先后擔任陳水扁辦公室主任的馬永成和林德訓之前出庭攻擊陳鎮慧隨身碟中的收支表是沒有證據能力的,不過今天審判長認為有。
檢察官今天再開出隨身碟資料,其中關于公務機要費中2005年前核銷的單據,陳鎮慧說,當時林德訓指示已經使用完畢,可以銷毀了。但是陳鎮慧認為不妥,因此請林德訓自行處理,林德訓最后委托秘書銷毀部分賬冊,也因此當時臺檢方查黑中心陳瑞仁檢察官找不到這些賬冊。
而沒有銷毀的部分,陳鎮慧表示,在她去年5月20日要離開前陳水扁辦公室時,因為不知道要把賬冊交給誰,最后決定交給現在的陳水扁辦公室,也因此檢察官最后是在陳水扁辦公室查扣到這些賬冊及隨身碟,借以還原2005年前消失的檔案。
遭批記賬公私不分 陳鎮慧非常失望
報道稱,對于吳淑珍批評記賬公私不分,陳鎮慧說,“吳淑珍明明對錢非常仔細,我作帳也非常清楚,否則吳淑珍怎么可能會讓我跟隨她20年”,且馬永成和林德訓也攻擊她公私不分,公務機要費帳目不清楚等,陳鎮慧認為被誤會了,對此感到非常失望。
陳鎮慧:吳淑珍竄改犒賞清冊 馬永成默許蓋章
報道稱,法官當庭問陳鎮慧,林德訓是否有要她修改好幾年的公務機要費賬目明細表,她回答說有,的確是林德訓要他打的,不過“機密外交”中的C案W案等,則都是陳水扁交辦的,單據是陳水扁親手寫的。
臺檢方認為制作了犒賞清冊,分明是要詐領公務機要費,陳鎮慧則爆料,當時因為公務機要費不能撥充了,吳淑珍說陳水扁用錢那么兇,如果以后不能撥充,就無法犒賞大家,所以吳淑珍要她制作犒賞清冊。她和馬永成討論之后,兩人都不想制作,但在吳淑珍催促之下還是做了,做好之后交給吳淑珍看,吳淑珍看過之后,修改了其中“官邸”工作人員羅施麗云的金額。
當時馬永成表示,不能撥充也沒辦法,一切就依法辦理,對于制作犒賞清冊表示反對,不過犒賞清冊做出,遭吳淑珍修改之后,還是依照程序報帳。
陳鎮慧當庭痛哭 吳淑珍未看一眼
報道稱,審判長問當時陳鎮慧在臺特偵組的偵訊光盤為何會有畫面無聲音,陳鎮慧回憶,當時因教友(注:陳鎮慧信教)陪同偵訊在旁安慰,她不斷哭泣,因此有影無聲。
陳鎮慧說到這里,回憶起看守所的日子,心情低落、沉默將近30秒,她后來開口,自述當時心情的確很不好,后來便語帶哽咽說出,“不曉得自己為什么會走到這地步,但自己很在意的是檢察官為何一直借提問我,但在教友和我分享圣經后,我認為應該誠實,也較能坦然面對,也打消想死的念頭”。
對于陳鎮慧痛哭述心情,當時吳淑珍則盯著審判長、律師和法庭上的屏幕,完全沒看陳鎮慧一眼。
陳鎮慧稱林德訓曾讓其作偽證
報道稱,陳鎮慧也托出,當時在臺檢方查黑中心偵辦公務機要費案時所說的都是謊話,因為當時收到指示,每次回來必須要和陳水扁辦公室主任林德訓交代,因此沒說實話。
陳鎮慧庭訊冗長 馬永成擇日再訊
由于19日陳鎮慧的庭訊部分過于冗長,馬永成則擇日再訊。馬永成在法庭上時和吳淑珍見面則互相點頭微笑致意,而馬永成離開時吳淑珍還說“下禮拜再見”,吳淑珍與馬永成的互動明顯較陳鎮慧熱烈。
陳水扁夫婦謊言 陳鎮慧一一戳破
報道稱,今天開庭,吳淑珍的謊言被陳鎮慧一一戳破,其中包括,陳水扁提到的“機密外交”南線專案中的發票都是吳淑珍提供的,錢用到哪里她不得而知;而SOGO發票也是吳淑珍提供,推翻之前由林德訓、馬永成所收集使用的說法。
而陳水扁的六大“機密外交”支出,則是陳水扁出庭前夕所交托的,至于當初陳水扁說要給前反貪腐運動總指揮施明德的450萬新臺幣,陳鎮慧則說是臨時給的,她只是照著陳水扁給的手稿打的,根本沒有核銷單據;而陳致中罰單核銷,是交由馬永成審閱交付的,因此馬永成和林德訓完全知情。(高大林)
[ 責任編輯:高大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