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港相關資料
太倉港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岸,距離長江入海口引航錨地68海里,是江海聯運的最佳結點。距上海市、蘇州市中心均為50公里,距上海虹橋機場、浦東機場分別為40分鐘、1小時車程,具有接軌上海、服務蘇南,實現聯動發展的優勢。
太倉港擁有長江岸線38.8公里,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優良深水岸線達25.7公里,且岸線平直、邊灘穩定、深水近岸。集裝箱碼頭前沿水深在-12米以上,目前通航水深為-10.5米,能夠滿足5萬噸級船舶和第三代集裝箱船舶進出。長江三期航道整治工程結束后,通航水深將達到-12.5米,7萬噸級散貨和第四代集裝箱船舶可以全天候進出,20萬噸級散貨和第五、六代集裝箱船舶可以減載或乘潮進出。
腹地經濟非常發達。太倉港擁有發達的經濟腹地,依托蘇州、無錫和常州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長江中上游貨箱江海中轉,特別是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和昆山開發區等國家級開發區和眾多省級開發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貨源充足,有足夠的箱源保障。2007年,蘇州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118億美元,外貿集裝箱生成量約700萬標箱。即使是在今年美國經濟危機、外貿形勢趨緊的形勢下,前10月蘇州外貿進出口依然保持14.8%的增長,總額達1978億美元。
.集疏運體系完善。形成了高等級公路和水水中轉等全方位集疏運網絡。依托直達碼頭的蘇昆太高速、錫太一級公路、新港公路、339省道、滬浮璜公路,與沿江高速、滬寧高速、蘇嘉杭高速、沿海高速、204國道、312國道相連,構成輻射蘇錫常和蘇中地區密布的高等級公路網,為貨物運輸提供了便捷的門到門服務。依托長江,通過水水中轉可直達長江中上游所有港口。
成本優勢明顯。相比上海港,蘇州至太倉港的陸路距離更近,而且路況很好,很通暢,不會出現交通堵塞等情況。在通關效率方面,今年蘇州實施了“區港聯動、虛擬口岸”新通關模式,貨物通關實現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使通關效率大為提升,物流成本明顯降低。貨物從太倉港進出至臺灣相對從上海港進出要節省3天左右時間,每標箱可節省費用500-800元人民幣。這一模式得到了蘇州進出口企業的普遍歡迎,蘇州貨物正加速向太倉港轉運。
碼頭建設不斷加快。截止目前,太倉港已相繼建成集裝箱、件雜貨、石化等各類大小泊位48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4個,集裝箱泊位6個。設計貨物吞吐能力5300萬噸,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235萬標箱。已建成各類倉庫20萬平方米,堆場190萬平方米、儲罐100萬立方米、各類岸邊機械240臺(套)。已開工建設集裝箱三期工程,建成并投運了太倉港國際客運站、長三角唯一國家級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目前,全港在建碼頭泊位共21個,年內將完成武港礦石、陽鴻石化、華能重件等13個。
航線航班日漸加密。目前,太倉港已開通集裝箱班輪航線68條,集裝箱班輪每月靠泊達900多艘次。開通了日本、韓國、臺灣近洋航線和1條非洲航線,建成了太倉至洋山港集裝箱運輸快速直達通道。內貿航線和長江支線運營網絡基本覆蓋國內沿海和沿江主要港口,“T”字型運輸集散體系、內貿樞紐港和江海中轉港特征基本形成。同時還開通了太倉至日本下關國際客運航線。馬士基、法國達飛、陽明、韓進、K-LINE、NYK等一批境外大型船公司和中海集運、中遠集運、上海長江輪船、中外運等國內知名大型船公司均已在太倉港開展業務,為太倉港服務的物流公司(貨代)和船代公司已達100多家。今年,太倉港還與中國海運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同致力碼頭經營、航線開辟、物流基地建設,與福建華榮海運合作開辟了周雙班至臺中、基隆的航線。
港口吞吐量快速增加。根據江蘇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結合蘇州經濟發展和太倉港自身實際,太倉港重點發展集裝箱運輸。近幾年來,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取得了快速發展。2003年,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只有4.8萬標箱,到2007年,集裝箱吞吐量就突破100萬標箱,5年增長了20多倍,增幅位列全國百萬標箱以上港口第一位。今年前11個月,雖然受外貿形勢變化影響,太倉港依然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32萬標箱,同比增長45%。在散貨方面,太倉港主要發展煤碳、鋼鐵、木材、化工產品運輸。2007年,完成貨物吞吐量3043萬噸,比2005年的1510萬噸翻了一番。今年前11個月,完成貨物吞吐量3600萬噸,同比增長32%。
未來躋身國際大港行列。按照《太倉港總體規劃》,根據近年來太倉港快速發展的態勢,到2010年,太倉港將形成1.2億噸、600萬標箱的港口設計吞吐能力;擁有韓國、日本、臺灣、香港、東南亞、新加坡、美國等近洋和遠洋外貿干線,內貿航線覆蓋國內主要港口,長江支線基本覆蓋沿線所有港口,建成名副其實的近洋干線港、內貿樞紐港、江海中轉港,并建成通暢的遠洋貨物進出口通道。到2020年,太倉港將建成生產性泊位19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82個(集裝箱泊位53個),貨物設計吞吐能力3億噸,集裝箱設計吞吐能力2400萬標箱,總體能力與韓國釜山港和深圳港處于同一水平。
(來源:江蘇省委宣傳部)
[ 責任編輯:田云鵬 ]